我觉得在不同的时期,对“孝”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的理解“孝”。小时候刚刚懵懵懂懂的把"孝"理解为听话,不顶撞他们的言论;青春叛逆期觉得他们好多“不对”,尽量“孝”他们,用沉默代替驳言;十年寒窗苦读,我们认为必须考一所好大学来“孝”父母,这样才不愧于他们对我们的期望;上了大学,觉得一定要取得好成绩将来毕业能够找到好工作,不用啃老,不用让他们为我们的生存而担忧,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去爱他们,关心他们,孝敬他们。
还有,觉得活着有希望才会认为生命有意义,有期待。我觉得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必须有值得为他们活的人,那我自认为最起码现阶段就是为了父母而活,为了能够为他们争光,为了将来有能力更好的孝敬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凝固了父母的太多太多也太伟大的爱,愿我们也能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他们其实要求很简单,歌曲《常回家看看》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