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复制链接]

1#

母亲从怀胎开始就开始了伟大妈妈的历程,怀胎数月行动不便一直到我们呱呱坠地再到养育我们长大成人,母亲的爱是博大的十五没法用只言片语就能说明白的!如果非得用一个字去感谢报道妈妈的爱,我想只好用“孝”吧...百善之首应当数孝为先吧!我相信一个能够孝敬父母的孩子他必有一个柔软的心,在以后的生活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中都会以己任利天下!更有医学的证明妈妈生我们的时候承受的痛苦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上百倍,这种痛加含着母爱的天地之高,这种爱需付出常人无法企及的痛!这就是我们妈妈的爱!只为换来我们的健康成长,母爱的深,母爱之切。生子莫非为孝,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我想大家都有一份深深的孝感在心间,等待自己功成名就之时衣锦还乡报答父母之恩!此乃孝之终!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2:5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子欲养而亲不在,百善孝为先。在父母身边未必就没前途,不需要大富大贵,粗茶淡饭很是可以的,一辈子你可以对不起任何人,就是别对不起你的父母。相信我们的孝能配到父母的终老而不是父母已经离开我们的时候才想起嚎咷痛哭,恐一晚了吧!!!
TOP
3#

“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何只百善,千行万念,无不以此为先。这又为何?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经地义?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
  我们看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论语》记先师之言曰:三十而立。为何是三十才称为“立”?“立”,是以人伦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间。以德行道理立,断然不是以“财利”立。人生到三十岁的年纪,非但自己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应上知人子之道,下知为父母之道。关于人为何而来?如何而来?将往何处?当做何行?这些根本的知识,应有一番体认。这种体认,并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编织成锦绣出来,比如乡间的老人,他们不识字,却行善积德,友待乡邻。这种知识,不是从书本而来,不是从锦绣文章而来,而是数十年为人之行的体认。因为“道不远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简单易行的。这就是,《论语》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在“行”之后,这是根本的次序。

  并且,假如,人在未有“余力”(余力是行的余力,孝行德行的余力),德行未修,不能称“立”的时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艺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总之一概的行为,都将其内心表露无遗。因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诸于行动。

以上引用百度知道中!觉得很好和大家分享一下!!!谢谢...

TOP
4#

“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父母对我不仅有养育之恩,还有救命之恩,更不该怠慢呀!
  有时,我想给母亲买点儿补养品,老人家说什么都不肯;过年过节买件衣服吧,父母总说衣服不少,老了要什么样子,这些还可以穿吧。其实,父母并不需要子女做什么,只要有空陪着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就不寂寞;看到子女都过得很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说孝道,首先就要说到“五伦”。所谓五伦,指的是五种人际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一个都不能离开人群而独处。而五伦,正是与每一个人都关系最为密切者。任何一个人,能够处理好这五种与自己最为密切、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就可推而广之处理好其他一切人际关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