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儒学中的地位
孔子在世时,其学说以仁和礼为本,不过孔子以后,孝的地位渐渐突出了。
汉朝刘邦之后,皇帝的谥号都要加上“孝”字,可见孝已成为汉朝信奉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国家专设“孝弟”一科,被认为孝弟者,可以被推荐做官。
汉武帝设“孝廉”一科,依人口比例,规定各地每年必须举荐一定数额的孝廉,为后世沿袭,被称为“圣朝以孝治天下”。我们高中课文《陈情表》作者西晋文学家李密就曾被“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推荐他做官,李密因祖母“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后世传为佳话。古代官吏出身孝廉者最多,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风尚。
汉朝以后,世道虽多有变故,不过以孝为最高道德准则的伦理原则不变。魏晋南北朝的士人,可以不对国家尽忠,但不能不对父母尽孝。唐宋时代,《孝敬》正式作为儒教九经或十三经之一,和娶她儒经并列。以致后来形成“百行孝为先”之说。
发展到后来,孝的地位就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