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对“义”要求太高 [复制链接]

1#

别对“义”要求太高


       义,本是一种道德准则,只要是真心地对别人做些好事便可以算作有义。然而,对义要求不能太高的。如果大家都互相比着谁更有义,很多时候会让“义”变味,原本的好事也会成为坏事。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 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 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 ‘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圣人 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自从子贡这样做了以后,大家开始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他们想救助同胞,但承受不了经济负担。而且如果他们要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又会被人唾骂。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所以说,“义”就是“义”。只要大家对义的标准不用一样的,也不用互相比较。比较来比较去,很多义举反而会遭人鄙视。


      如果义举尚不但得不到人们的称赞,反而遭来人们的批评和嘲笑,只会让更多的人得不到帮助。所以,“义”,还是单纯点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