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 [复制链接]

1#
佛家生活的方式是: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戒饮酒,慈悲为怀等。 也就是说可佛家人崇尚慈悲、善待、和谐,超脱、乐观豁达。这是大众公认的,更是无可非议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生活态度及价值取向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超脱。


佛家的生活哲学依旧有其矛盾之处。


就戒杀生来说,在佛家生活的护生文明之举里“戒杀生”追求的一种博爱,讲究的是一种宏达以及对生命的善待。在生物科学里,“生”囊括了所有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动物,也含概植物。但在佛家的观念里其所谓的“戒杀生”是指不杀动物;而放生,指的也是放动物。植物也是“生”,试问究其为何只放动物的生,不夺动物的生,而非植物同放?


在僧侣佛教徒中,还有一“过午不食”的规定。即过了午后,僧侣佛教徒们就不允许再进食。口渴了只许喝白开水;饥饿难耐只可适当地进食一些牛奶、糖、果等食物。因为过午不食的戒律,僧侣们的营养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九华山的僧侣们平均身高159·7厘米,体重48·5公斤,脊柱前驱而驼背,80%患贫血。人体机能的每一个个体在每一刻都有其自身的对物质的需求,佛教是以仁性与慈悲为怀的承载体,却又要把活生生的僧侣佛教徒们禁得营养严重缺失,就只剩皮包骨。这又该让人如何思考佛教的本质?


在佛教徒的临终之前,若有人在一旁哭哭啼啼,则会加剧他们的痛苦;在丧命终之时,若家人为其旁哭闹,则会妨碍其往极乐国土,因为出家人修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圆寂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家人之间是骨肉相连的,试问在心爱的家人永远离开之时,难道还要微笑着挥手与其道别吗?这似乎有些荒唐而又滑稽的韵味儿。且说佛家修来世求成佛,这说到底也非真超脱。


佛教戒律的自相矛盾是纷繁复杂的话题,在佛家思想中,诸如上述的自我矛盾多得数不胜数。佛家那看空一切、与世无争、看破红尘、看穿世间百态、禁制自我的七情六欲的思想,本身就是对他人的思维不切实际地占有。因而世人在面对佛家的禅理时,当结合现今摆在眼前的现实, 把人生看作一场戏的同时,也要积极地认真地规划好这场自导自演的人生大戏。对人生既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智慧和超然,又要有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心态,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积极对待社会的必要智慧和胆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