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孝?孝有四层意思,首先从孝顺来讲是对父母尽心尽力奉养并顺从,其次的意思是尊长去世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再次孝也是指丧服的意思,穿孝,戴孝。第四层意思指的的是孝姓,人的姓。
“孝”字,为子承老形,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上为老、下为子,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
所谓孝,古语有曰,1.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 2.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3.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 4.奉养、孝顺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 5.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 6.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所以留发续辫,以示对父母的孝顺,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勿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蒙羞,此乃孝顺第一步。
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做事要兄弟和睦。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其次要谨慎,守信用。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孝是天经地义的
古时就有许多关于孝的故事和例子,下面我给大家讲三个例子。
其中一个是孝感动天 ,所讲的是远古帝王舜,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gǔ sǒu和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闻雷泣墓, 王裒póu,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lù é》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国学大师清华教授瞿鸿粲的笔记写到“人世间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孝敬父母。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再大孝治天下。”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
愿大家能在有生之年,有限的时间了,尽到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在学习先人美德之时,更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千年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