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义行 非行于仁义 [复制链接]

1#
“仁义行,非行于仁义也”,本是完整的道德理念。然而,不完善的道德观因此发生,走入偏蔽,只知仁义行,失蔽于非行于仁义也。
  仁义行,仁心主导行为。世间仁义,有真伪之分,鬼神之辩;有符合实事求是原则下实务原理规律的是非对错,智慧与愚钝,真理与谬误之甄别;更有环境移人的无奈心态。诸种现象断言,仁义行处虚位,务求扎实。其扎实处,就是礼义。
  《易传》三道,其中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归属礼的范畴。在阴阳天道中,人在人事体系中的位置职责,人事结构与秩序,就是礼义规范,礼义规范结构与礼义规范秩序,是人事的客体基础,成礼义主体的刚柔地道。至于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有原理和原则,融入刚柔地道见功能势态,见证于仁义行,非行于仁义的逻辑实在性。仁义行到礼义落实,方显仁礼的功能特征,“可久则贤人之德”;方见仁礼的价值座向,“可大谓贤人之业”。可大之业成形与持续,可久之德的决定因素不可缺少。可久之德接联可大之业,是非行于仁义的哲理逻辑,也是仁义行的道德确切性。
  仁义行,接触道德人性的平衡问题,传统哲学归为质文范畴。质文失衡是两极:质多文少则为野;文多质少则为史。如何保持道德人性之间的矛相平衡?孔子提出忠恕理念,忠于人的本性本能作推己及人之功夫。忠于本性本能是人性范畴,推己及人是道德范畴。若忠于本性本能不作道德考虑,质多文少了;若失却本性本能,如何去推己及人?无我意识是文多质少了。忠恕是人心,仁义行需要适宜的道心环境作推力,方可于世通行,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道德理念,即社会管理层的仁恕理念,以人的本性本能推及天下人的本性本能,境界高了,悟觉不一样了。“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用现代逻辑表达,满足人们日益需求的物质欲望。“于人欲显天理,须有安排”。须有安排,人们安居乐业的实务性安排,人们安康与富康良善心态的实务性安排,即社会分工与分配合理通畅的人事调整和实务性安排,按传统哲学的性命原理作人心统性和道心统性对立统一的人事调整和实务性安排。道德与实务,一体两翼。道德乃人心本性;实务则道心环境。实务,物、事、人的结合体;礼是人的结合体,主客运作的实务范畴。人能弘道,仁礼同体,演绎出道德与实务两个不同的逻辑程式。道德程式是:人心统同,仁礼同体。实务的程式是:仁礼同体,礼为核心。正因为礼为核心,圣人有为,非文与仁,是文与礼。健康社会是:文无法而礼有法。不健康的社会反之:文有法而礼无法。在社会本体的阴阳天道,礼贯通与客体的各个环节。在刚柔地道中,礼义主体的功能势态,映现着易简天下之理得,成健顺的本体形象。反之,走至极端,则是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就是仁心沦落。
  仁统同,公共道德要统同,伦理道德要统同,职业操守依然要统同。礼言分,人世间的差别性与差等性是客观存在,人事的级能结构或等级结构制造着差等,人事的权威专崇意念和权力专崇意念是差等的思想意识;社会的分工与分配,性命分殊制造着差等,社会阶层就是差等,富贵贫贱就是差等;文化传承以家庭文化传承为基础,不同的家庭文化传承就是差等;个人不同的社交圈制造着差等,社会心理文化结构就是差等……人心统同在礼分差等性实在的基础上作人心统同,同时制造着人世间的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差等性则依从实务须有安排的合理、合情、合法基础上复全人心统同,方是可久之德,日新之谓盛德,厚德而载物。妄图消除差等性是空想的臆想,愚蠢的行为,无法通行的。这便是船山所说的,“天之所齐,不待齐也;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的哲学意涵。
  仁义行,从道德认知到行为认知。进入到社会实践范畴,行为认知的调整,验证,确认和鼓舞,到经验的累积,智慧的累积,文化的累积,非仁义行所能达到的。道德不是万能的,损伤道德万万不能。仁智同用仁为宝,仁智同藏智为先。让仁义行的道德观朝着理性和智慧方面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