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仁的理解 [复制链接]

1#





一:仁的含义p>


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的观念,但是孔子对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ersonName>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使用仁字了,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论语》中使用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


   二: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国古代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仁,认为仁者的本质是爱人,特别是宋明儒学强化了这种观点。不过,笔者认为,除了伦理含义外,仁还具有更深层的政治含义。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虽然仁有克己的伦理意义,但克己的目的是复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尽管仁字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但把他们明确作为一种思想提出来,孔子是开创者。不过,两千多年以来,学者们大都囿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解释仁,把仁的思想作为儒家的伦理学说。如,近代以来的学者中,冯友兰认为?《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徐复观认为仁只是一个人自觉的精神状态厖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识的追求,发出无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毫无条件地感到有应尽的无限的责任,李泽厚从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四个方面来理解仁,认为仁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这种从伦理的角度来解释仁的做法受了宋明儒学很大的影响,而宋明儒学只是继承了先秦儒学内省和个人体悟的一面,对于先秦儒学外王的一面则忽视了,正因如此,宋明儒学对仁的解释有不可避免的片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