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义理的感想 [复制链接]

1#
我学习中华义理的感想:自从我学习中华义理以来,我才发现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的太少太片面。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大体可以全面、系统、完整地表达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十大民族精神,又可称之为:中华十大义理、中华十常、中华十德、中华十大价值观、中华十大人文精神。倡导“仁”的精神,养成了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义”的精神,养成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对“礼”的倡导,养成了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智”的精神,养成了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信”的精神,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忠”的精神,养成了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孝”的精神,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廉”的精神,养成了中华民族节俭、朴素、廉洁奉公的民族品格。“毅”的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和”的精神,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华人生哲学完全是一个不可割的有机统一体,是相互交错、互相重叠的,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发挥着重大指导意义。

其实,“国学”一说,肇始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大盛于19世纪20年代,19世纪80年代又有“寻根”热,19世纪90年代“国学”热再次兴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20051016日,国内首个高校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受聘出任院长。从20055月人大宣布成立国学院之日起,社会各界关于国学的争论纷至沓来,国学院成了争论的起因,复兴国学成了争论的焦点。

在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来文化不断侵蚀着我们的文明,应该“和而不同”,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首先要保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冯燊均先生也曾谈道国学教育对现代社会意义,他认为弘扬国学,可以强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可以提升人民的道德素质,可以提升精神生活品质,可以改良社会不良风气,可以维护国家统一,是对付台独的方法之一,就是全力振兴国学。

20056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新浪文化推出"作为中国人,你离国学有多远"为主题的大型调查,一万两千多网民参加。认为国学在当代中国发展危机重重的占65%,认为完全没有危机、很兴盛的只占1.47%;在"您主要是通过什么管道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调查中,有69.6%选择"自学";在"最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的调查中,有高达84%认为应该增加小学、中学、大学的国文必修课程。

从总体上看,我国广大青少年的思想人格状况是好的:他们有抱负,有理想,自立、自信、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这是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主流。只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不少青少年的人格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甚至缺失。一些青少年鄙薄自己民族的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思想文化,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膨胀,贪图享乐,缺乏生活目标、集体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有的甚至参与吸毒、赌博和敲诈,杀人自杀,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病”。加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社会。青少年作为思想最为活跃,最为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会不可避免的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

可见,在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中,民族文化的根底太浅太贫乏,而且整个社会普遍趋于浮躁,倡兴国学,资人励己以传民族大义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其实,学习国学对我们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国学可以培养大学生节俭朴素的品德,可以培养大学生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可以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可以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等等。

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中华义理,在保护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在中华文化经典学习中,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学习为人处事的方法,是自己能够健康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