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从道不从君”中走出我国古代“愚忠”的阴影来 [复制链接]

1#

    孔子说“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直言之,一个士与君主的缘分,看道义。道义消失的地方,缘分自然终止。

    “忠君”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政治思想中非常突出的特征。而对中国思想史了解不深的人,往往以为孔子是“忠君”思想的提倡者甚至是始作俑者。事实恰恰相反。

首先,“忠”这个字,在论语里面,就并不包含后世对君主本人“愚忠”的思想。

    《论语》中,涉及到“忠”的,有16条:

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一章第四节)    

主忠信。(第一章第八节,第九章第二十五节,第十二章第十节)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第二章第十节)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第三章第十九节)

    以上的“忠”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朋友或一般人际交往中讲诚信和尽责;二是指在政府机关任职时忠于职守。最具有忠君嫌疑的是季康子问和定公问两则,但是,这两则仍然讲的是忠于职守:“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事君,是指以忠于职守的行为和态度来侍奉国君,于后世理解的不论是非曲直直接忠于君主本人的忠君则不同。

其实,在孔子看来,臣子如果仅仅忠于职守,还只不过是聊备一员的“具臣”而已。作为一个担当道义的“士”,当他“仕”的时候,是要”行其义“(子路语)的,一旦自己所行之”义”和君主相冲突,就要舍君取义。所以,当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的时候,孔子正色道:“勿欺也,而犯之。”——也就是说,告诉他大义所在,然后不惜冒犯他。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大臣”的称谓。

    何谓大臣?孔子说:“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直言之,一个士与君主的缘分,看道义。道义消失的地方,缘分自然也就终止。所以先秦儒家坚持君臣义合的观念。如果君不义,怎么办呢?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伯遽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第十五章第七节)

孔子指出了两条路:一是像史鱼,直如矢,也尖锐入矢,和不义之君对着干;一是像伯遽玉,你不义,我不合,卷而去之。

总之,绝不是人们所谓的愚忠。

     事实上,孔子不但没有要臣下无条件忠君的思想,即便是要臣下忠于职守,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君主首先要以礼使臣。齐景公问政,孔子给了他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八个字,总是被人拿来说是孔子强调忠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其实,即使就字面意思,也非常明白的表现了君臣父子双向平等观念,毫无单向臣服的意思。

    这八个字这样排列,实际上有两种解释,两种翻译:

一种按字面意思来说,国君得做得像国君的样子,臣子得做得像臣子的样子,父亲得做得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得做得像儿子的样子。

   即使这样理解,也是孔子在不偏不倚地在强调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但是我们知道古汉语往往省略了一些承接关系,所以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理解为前因后果关系。如果加上因果关系,这八个字的意思是:首先国君得做得像国君的样子,然后才有资格要求臣子做得像臣子的样子。父亲首先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然后才有资格得到子女将来的孝顺。

   孔子这样说,显然与他对齐景公的感受有关——在他眼里,齐景公就君不君了。所以,孔子这些话,明显是在告诫做国君要像个做国君的样子——也就是说,他现在实在不像个样子。

   再看孔子之后,其他先秦儒者的君臣观。

   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为可谓忠臣?”子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

   《孟子——离娄》: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为寇仇。”

   《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从孔子到子思孟子,甚至是荀子,都没有后世所谓的“忠君”思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