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的由来 [复制链接]

1#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中国人都懂得“百行孝为先”。“孝”是个常用字,凡识字者都认识。汉字是古代圣贤创造的,很多字都储存着圣贤们的思想理念,例如在“孝”字的形、音、义中,就寄托着上古圣贤对后人如何养孝、如何行孝的嘱托和告诫。


上“老”下“子”的深刻寓意

“孝”字产生于“道(导)之以德,齐(治理)之以礼”的西周时代。金文作 ,小篆承之作
,会意字,上象一位长发曲背扶杖的老人,下象一个年幼的大头儿,隶变笔画作“孝”。以幼儿搀扶老人之形,以会孝敬父母之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是父母给的。天大地大,父母恩情最大,河深海深,父母恩情最深,终生难报万一。因此,父母理应成为儿女心中最受崇敬的人。在人伦道德上,父母永远居于受孝敬的上位,儿女永远居于尽心孝养的下位。这是孝行天下的永世法则,不可颠倒,故圣贤造“孝”字,“老”上而“子”下。


“孝”字下从“子”,而不从“人”,亦有深意寄焉。心理学家说:对儿女进行孝悌教育,三岁至十三岁是最佳时期,再晚就收效甚微了。我们圣贤深谙此理,故造“孝”字时,宁从三画之“子”,不从二画之“人”。


“孝”“效”同音的谆谆告诫


音、形、义是汉字构成的三要素。而音中有义,又是汉字的一大特点。《说文解字》讲“教”字时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段玉裁说:“下效,故从孝。”“效”是仿效,效法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上”指父母,说的“下”指儿女。儿女们的孝行,不是天生的,是从父母和长辈那里效法来的。父母孝则儿女孝,父母不孝则儿女多不孝。故“孝”“效”同音。我国古代有则故事:有个逆子用筐背着老人想遗弃山里,回家时不要筐了,跟着他的小儿子说:“把筐留着吧,等你老了我好背你啊!”孩子们的仿效能力是很强的。“孝”“效”同音,这是圣贤先哲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如果你希望儿女将来孝敬你,你就要首先做个孝敬父母的好榜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