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出现孝字出现了17次。《论语》一共20章,这17次出现孝,有15次在前10章
“孝”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为人的根本,也是为政的根本
孝,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首先是孝顺。
顺,就是无违。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樊迟为孔子赶车,孔子就对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是无违。”樊迟又问:“那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父母在世是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奠”。)
“无违”,是指无违于礼,而不是无违于长辈(孟懿子问孝)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叫做孝。孔子说:“对父母,做儿女的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操心”)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只要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是真心孝敬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的是儿子经常保持和悦的脸色。有要做的事,儿子替父母去代劳;有了酒和饭,父母去吃喝,这能叫做孝吗?”)
“孝” 行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一惧”
孝与仁
仁这个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一种内在信念,强调的是一种真诚。仁这种道德他是比较抽象的。他要通过一个具体道德来体现。在具体道德中那种道德最能够体现仁呢?仁可以通过很多具体道德来体现。比如孔子也讲过“恭,恭敬;宽,宽厚;敏,敏捷;惠,恩惠”。这些都是道德。但是在孔子看来最能够体现仁的道德的、能够更好的、集中的体现仁的道德的莫过于“孝”。孝是最能体现仁。仁也能够通过其他道德来体现。但是最好最好是通过孝来体现,孝是最能体现仁的道德的。
为什么孝能够体现仁的道德呢?因为孝道最讲究内心真诚、没有代价、不是为了别人,就是我的内心,就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仁不就是这么一种道德吗?仁就是讲内心,而孝这种道德是最强调内心,所以孝最能够体现仁的道德。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孝不能光追求形式。孔子说最高道德仁就是这样,仁不能够停留在形式上。要内心真诚的爱别人,讲仁的时候,不能够光表面上互相赠送礼品、敲钟打鼓,互相说好听的话,互相敬酒。这是仁吗?这不一定是仁,还得看你的内心
如果你内心真诚的爱对方,那你才是真正的仁爱。那么孝就是这样。如果你内心真的对父母好,真正的关心父母,真正的尊敬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不要光讲究那些表面的形式
孝与礼
(只有发至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至内心的孝顺,那么孝顺应该怎样表现呢?孔子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是他的第一层社会关系。所以对父母要讲礼节。那么孝是通过什么样的礼节来表现的呢?而完全拘泥于礼节,符合孔子所说的孝吗?)
孝也是一种礼节。通过各种各样的礼节来表现出孝。而且它不是一般性的礼节,它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最初的礼节
孔子“孝”论 现实价值 积极意义
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 溯宗归祖 凝聚性 家庭美德建设 拯救道德失落的危机 修身养性 道德自律
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