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佛国的思考 [复制链接]

1#
    前段时间我去寺庙体验了几天生活,在那几天对佛教知识的学习和佛教生活的体验中,有几点切身感受:第一,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环境的不同,佛教经典里面有没有东西是要扬弃的(主要是摒弃的),比如说在过去的社会里是很适用的、合理的,在现代社会环境里不再适用。一位法师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没有!”这个回答我不满意。可能是当时在真身宝塔下,我更多的认为是他们对佛法的痴迷崇拜!当然,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大宗教,它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第二,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大部分是从巴利文、梵文以及其它混合语言的原始经文中翻译过来的。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法表达的不同,会不会给我们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果会,那么这一偏差会不会影响我们对佛法精义的探究?第三,在有些佛教讲座以及祈愿里边,有不少地方提到了儒家经典里面的文字。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仁者爱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还提到一些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比如牟宗三、马一浮(《一轮明月》)等等,我还见到有的小孩手里拿着本书,其中大部分是儒家的蒙书,比如《弟子规》等。这样看来,儒、佛是有相通之处的。佛家运用儒家的部分知识去教化人们,也可以看出佛法也并不是那么完美的,需要其它文化的辅助,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第四,对于佛教讲的因缘、因果、轮回以及一些超自然力的说法,我还是不大苟同,有的法师极力说这不是迷信,而是科学,但我觉得,我不能说它是绝对的迷信,也不能说它就是科学。很有种站在围墙上,看城墙内外的感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6 23:30:1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通过与僧人们的接触,改变了我原先对他们出家原因的看法。以前认为他们都是看破红尘才决意出家的。他们大都十几岁就出家了,不明白他们那么小,还没有真正经历过人间的大喜大悲,怎么就会看破红尘,难道真是所谓的有“慧根”?现在才知道,并不完全是这样。大部分是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感到孤寂(比如亲人的离去、家庭的破裂等),而来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一不小心“误入佛门”,在潜心修炼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佛法的甚深微妙,于是便成就了一代高僧大德!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兼采众家之长,而不用独持一种信仰。有很多国学大师,都是儒、释、道兼通,中西文化兼具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

当然,每一种信仰又必须要有它忠实的卫道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