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论及中华民族美德的精髓,当首推“孝”。孝,作为一种基础道德,它与公民道德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的孝道,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家庭美德的核心,社会公德的根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成为当前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时代主旋律。所以,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和谐最基础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而孝道恰恰是调节家庭代际关系的美好情操和道德规范。
孝是爱心。孝是人间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它以爱为基础,又生博爱。亲情之爱,可以延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爱其亲、何以爱他人,不敬其亲,何以敬他人。爱国,源于爱家。爱家,在于孝敬双亲。一个不“孝”父母的人,何以爱人民、爱祖国。因此,孝可以从“私德”转向“公德”;从家庭伦理,转向政治伦理。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以爱国主义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要从“孝育”和爱父母、爱家庭开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兴孝道”,在全民当中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风尚,以各种形式和载体开展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评敬老好文章等活动,有的地方党委还明文规定把尊老敬老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的内容。在有关法律中,对养老、敬老也都有明确的规范。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兴孝道”,在全民当中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风尚,以各种形式和载体开展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评敬老好文章等活动,有的地方党委还明文规定把尊老敬老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的内容。在有关法律中,对养老、敬老也都有明确的规范。可以说,孝作为贯古通今的道德规范,对当代中国社会作用依旧明显,影响更为深远。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成为当前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时代主旋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细胞出了问题,整个社会肌体就不会健康。所以,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和谐最基础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而孝道恰恰是调节家庭代际关系的美好情操和道德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