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环境、文化氛围而存在,它对校园中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儒家所强调的道德观和人格修养,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实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建设性作用。
关键词: 敬业乐群 校园文化 儒家思想
校园文化是指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生活形式的总和,包括学风、教风、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等。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环境、文化氛围而存在,它对校园中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且必须的。
我国因受两千多年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便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崇儒家所强调的道德观和人格修养,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实。本文试图通过儒家文化中“敬业乐群”的思想来看校园文化建设。
一、敬业乐群的出处及含义
敬业乐群出自《礼记》,《礼记·学记》中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② P457“一年视离经辫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即是说学习了三年之后,不但要能掌握基本书本知识,还要将思想提升到“敬业乐群”的境界。那么何谓“敬业乐群”?一般有两种解释,《中国成语大辞典》中说
/FONT>“敬
/FONT>重。业
/FONT>学业。乐
/FONT>喜爱。群
/FONT>指同学或朋友。谓专心致力于学业,爱好与同学朋友探讨学问,切磋琢磨。”③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孔颖达《礼记正义》疏:“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②p457这里的“艺业”就不单是指学业了,而是指所从事的事业(当然也包括学业)。这两种解释中一般取后者的解释。
二、敬业乐群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 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的态度
首先,敬业乐群是一种态度,对自己的学业或事业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的态度。俗话说做什么就把什么做好。《论语》有所谓“敬事”、“敬其事”,就是把事情做好。《论语·子路》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④P123“执事敬”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严肃认真。
敬业乐群还表现为专心致志的态度。《荀子·劝学》讲学习的“用心一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燥也。”⑤《孟子·告子上》讲学习的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⑥
态度决定一切。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或许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位置,但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态度,就是敬业乐群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责任感、敬业心。以敬业乐群的心态去看待每件事,即使对最简单、最平凡的事,也怀着敬畏之心,不小看、不轻视,用心去做。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又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其实,无论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多么大多么复杂,都是由一件件简单活、一桩桩平凡事组成。只要我们坚持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能解决,这就是不平凡、不简单。态度决定一切,决定了一个人的所为,决定了过程的优劣,也决定了结果的好坏。
(二)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先哲在几千年前就把自强不息作为一种崇高的品德。历史的车轮虽已驶过了几千年,但直至今天,我们对这种品德的推崇丝毫没有改变,积极进取、百折不挠、努力向上的精神依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中育人的宗旨。敬业乐群中也包含了深刻的自强不息的思想。
首先,“敬业”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人为了自己的学业、事业能更上一层楼,不仅需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的态度,还需要积极进取,否则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毛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这个意思,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天天向上”,永争上流。《易·系辞上》所谓“日新之谓盛德”,孔颖达疏:“其德日日增新。”⑦P248《礼记·大学》所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②P803用在学习上,不正是这样吗?
在生活态度上,敬业乐群则表现为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④(《论语·宪问》P14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④(《论语·述而》P63)。这两句话是孔子用来勉励自己的,意思是说,人应该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努力去实践,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这其中蕴涵着一种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和而不同的思想。
“礼之用,和为贵。”“乐群”就是一种和。所谓“群”, 本来就有同类之义,如《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孔颖达疏:“物为物色,群党共在一起,而与他物相分别。”⑧P240所以, “乐群”有同类之意,在学习上就是让道相同志趣相近的人聚集在一起。《论语·学而》有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钱穆《论语新解》解释说:“朋,同类也。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悦在心,乐则见于外。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⑧《礼记正义》孔颖达疏曰:“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所谓“乐群”,就是乐于和谐相处,但与“君子和而不同”一样,“乐群”也不是简单的喜欢在一起,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允许差异的存在。儒家文化主张“和而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的意见我尊重,我的意见你也尊重,糅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力量和作用。这种包容思想正是儒家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所在。就像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一样,任何一种颜色自己都是单调的,只有组合到一起,才会形成最美丽的彩虹。这种“和为贵”的精神,体现了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蕴涵着一种人文关怀。“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善于听取不同意见”。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要贯彻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即要承认多样性。承认老师、学生的各个“不同”的存在是合理的,并且发展其各自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新的校园氛围,否则学校就成了加工机器人的工厂了。而从做学问的独立思考来说,更要追求一种“不同”、追求创新。
(四)精益求精的境界。
敬业乐群中包含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思想所要追求的境界就是精益求精。《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④P26尽美尽善,既使达到了完美也要追求更完美,这就是“敬业乐群”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和境界。
三、小结
敬业乐群,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人格的自我约束和要求,作为一个现代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业和所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也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敬业乐群同时也是现代社会衡量人的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育人、树人的基地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校园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① 于根元 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第800-801页.
② 《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③ 《中国成语辞海》新华出版社 2004 第470页
④ 《论语》 岳麓书社 2007.
⑤ 《荀子·劝学》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第16页
⑥ 《孟子·告子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第88页
⑦ 《易·系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⑧ 《论语新解》钱穆 三联书店 2003
⑨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第3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