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此种观念受当时的宗法制影响在这样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等级严密的社会中孝悌的作用将是很大的,孔子认为只要君主将此种血缘亲情发挥好,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
② 孔子还提出“爱人”的主张。爱人是仁之本的推衍和泛化是从血缘关系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它的具体方法是“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孔子主张的“爱”是“差等之爱”差等的标准就是礼。孔子对仁的论述十分宽泛但都是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礼。
④ “克己”就是“为仁由己”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人的道德修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的是个人的独立的自由意志的表现并不受别人的外界条件的影响。孔子视之为“为己之学”主要就是个人道德知识的修养。
⑤ 孔子的仁学还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仁者安仁”、“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这些仁表现的意义基本相同表达的都是一种仁的境界。
⑥ 孔子仁学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的政治伦理哲学“修身”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在于“德性”。所谓“德性”就是要保持人民对自己的信任。而这种“德性”必须以“修身”得之。
⑦ 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仁”,三达德之一。“仁”,心之德。仁”,善之道。“仁”,克己之行。
⑧ 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总之孔子的仁学体系庞大既简易为一种具体行为的德目又高远的为人格完美的境界。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逻辑的展开是“爱人”逻辑的准则是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对自我人格的体知与修炼以达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完美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