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佛教——教化 [复制链接]

1#
佛教是什么?以前我首先想到的是烧香磕头求愿的情景,我想这也是多数世俗之人对佛教的认识。而现在许多出入佛寺的凡夫俗子也正是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这是佛教给我的最初印象。小的时候喜看武侠剧,其中经常出现僧人习武场景,剧中的武林高手也常常是深藏不露的高僧,就此而认为出家僧人是习武者,佛教是一个武术团体,并且佛教中藏有多种武林绝学秘笈,也不乏如《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电视剧中还经常出现忠良之后惨遭奸人陷害而不得不藏匿于佛寺,练成一身绝世武功后报仇雪恨的故事情节,于是佛教或佛寺便又成了一种避难所。步入大学之后,偶尔会在喜欢研究佛学或是信仰佛教的老师们口中听到一些关于佛教的知识,才知道佛教是一门高深玄妙的学问,而它的智慧就蕴藏在晦涩难懂的经文之中,这些经文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许多词语是音译,以前从未见过,感觉非常怪异生僻,佛教是学问,但令人望而生畏。如今在佛寺中,我们看到许多僧人身上穿着华丽的纳衣袈裟,手里拿着漂亮而又时髦的手机,还有巍峨精雕的殿宇,庄严雄伟、造价昂贵、数量不菲的佛像,琳琅满目的供品,汗牛充栋的经典,静幽洁净的涌道,草青树绿、清香扑鼻的花园,还有足够的资金一次就能举办上千人的法会、夏令营活动,而参加这些活动的人不仅会一切免费的在那生活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而且还会获赠书籍、礼品、衣服等。另外,佛教还有大量的财物来做各种慈善活动,如兴办学校、医院、养老院,修桥铺路,资助贫困学生,为灾区募捐筹款或直接派遣救援人员等等,所有这些费用都来自世俗的捐助,数额多少不限,只求心诚。尤其一些商界巨富,他们乐善好施,积德行善,供养“三宝”,泽被大众。暂不论他们希求解脱的个人愿望,单就佛教的积累与支出,好似社会财物的中转站,将大批的财物投入公益事业,做着慈善机构的事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在向寺院大量布施财物的人中也不乏为了赎罪消业的,他们用非正当的手段赚取不义之财或做什么亏心事后怕遭恶报,就用施舍大量财物的方式来消减罪业,于是我对佛教又有了另一种认识:赎罪场。


综上所述,佛教有民间信仰(或迷信)、武术团体、避难所、高深学问、慈善机构、赎罪场等多种表象,如同诸佛或菩萨在娑婆世界的具体化身一样,千姿百态,当然这多种表象中有好的初衷、行为和结果,也有不好的。佛教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外在表象与社会的复杂多样、众人的形形色色以及佛教的曲折发展密切相关。每一种表象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群,如烧香拜头求愿者多为知识水平偏低的人,他们大多不懂佛教和佛究竟是什么,从哪来,因什么而来,这些与他们拜佛的目的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了解。在他们眼里所朝拜的佛或菩萨和他们同样虔诚朝拜的土地爷、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泰山圣母等诸家众神没有什么不同,只要能满足所求即可。当然这个群体之中也有只拜佛教之神的,那可能是认为拜不同系统的神是不专一的表现,也就不会受到保佑,但信佛拜佛的目的没有变,性质没有变;将佛教作为一种学问的往往是知识水平比较高的一个人群,在这种情况下,称为“佛学”或许更合理些。他们中有信佛者也有不信者,有出家的高僧,也有世俗的学者,他们将佛学作为洞察宇宙人生的门径,解释现象,探索本源,由此而构建出一种独立、完整而又特殊的知识体系;“赎罪场”则是为那些曾经作恶多端而又幡然悔悟者打开了方便之门,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它用慈悲心怀来宽容接纳所有皈依的人;佛教成为慈善机构是佛教的生活化和社会化,“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将佛教从讲经说法、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神妙玄虚之中拉回社会生活中,为社会大众做力所能及的服务,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倍生亲切。近代以来,太虚、印顺等僧界领袖,大力提倡推广“人生佛教”,太虚大师提出“随时代以发扬佛法教化功能”的观点,已故原佛教协会会长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赵朴初">赵朴初ersonName>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人生佛教”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始极力推广“人间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提出要契理契机地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如今这一思想已成为佛教界相对一致的认识,佛教系统通过不同方式发挥社会功效。举办夏令营活动就是其中一例,通过聆听讲座、尝试禅修、传灯晚会等活动,让更多的高学历人了解佛教的真实面目,摈弃偏见,取长弃短,扬善积德,以达到宣扬佛法、推动教化、促进和谐的目的。据我了解,除法门寺外,现在内地的大寺院,如五台山显通寺、南京栖霞寺、浙江普陀寺、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等都有类似的活动,另外还有净空法师在安徽汤池和山东庆云开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示范教育基地”,向社会推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原则,主要目的就是推行道德教化,和谐人际关系,发扬高尚品格。不光是内地,港澳台地区的佛教也都有类似的活动,如台湾星云大师的佛光会,参与援建学校、医院、抗震救灾等等,这些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中国佛教属大乘,“渡己”与“渡人”合二为一,以发菩提心、践菩提行之功德来使自己和他人超脱,与小乘佛教单单“渡己”证得阿罗汉相比,大乘佛教徒以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渡人成佛途径,在民间大力弘扬佛教“普度众生”的愿望,通过参与公益事业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渠道,以达济世安民、促进和谐之效用,所谓“道俗归心”。所以,佛教的这一做法是值得弘扬和提倡的。我原来笼统的认为佛教是主张出世的,有些偏颇。


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对佛教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各种表面现象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就是佛教的教化作用。不单单是指佛教兴办的学校或教育基地在发挥着教化作用,那指的只是狭义的“教化”。“佛教的本质是教育、教导、教化所有众生,转烦恼为菩提,是净化心灵的生命教育。”(法门寺方丈学诚大和尚语)学诚法师对佛教的界定是从广义上对佛教本质的概括,试图将众人从认识佛教的误区中拽出来,还原佛教的真实面目。我很赞同这种认识,即佛教的本质是教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