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由修家谱引起的一点思考 [复制链接]

1#

假期间有幸拜阅老家族谱,发现自民国二十五年后族谱就再也没有修整过,便顿时产生了重修的想法。于是先将现有族谱资料输入电脑,又拜访村中年长者以便将残缺的资料修补完整,入学后又查阅了一些关于谱牒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加合理、完善、高标准的将新族谱整理起来,但总觉得困难越来越大,主要是资料的收集还不完整,史事考证还不准确。于是掩卷而思,先人是如何整修家谱的呢?在家谱的卷首有两篇《序》,一是于嘉庆十年栎月二十三日由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万序">王万序ersonName>先生书写的,至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王万序">于王万序ersonName>先生因为家谱中只写了他的名字至今我不知其详细情况;另一篇是于民国二十五年仲春之月由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朱泮林">朱泮林先生撰写的,家谱中亦记载了先生字墨卿,为清侑生署理詩禮堂啟事官,在当时是家乡那一带的乡贤。



中国古代又有多少担负基层教化责任的“先生”们呢?他们在教书育人,记录乡间民里发生的重大事件,维系宗族和睦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起姓名一事,家谱中自始祖而至十三四代名字大多具有很深的儒学文化韵味,定是深谙传统文化的人所起的。



近代多批判封建礼教,合理一面自不必说,但细想起来,我们通常所说的旧社会的“礼教”在维护社会安定、承担社会教化、维系宗族团结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日看过一部电视机《大祠堂》,其中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祠堂就是人的根和魂。他们将祖宗的荣耀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当然,时代变了,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现在做人的价值何在?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金钱至上?



假期间有幸拜阅老家族谱,发现自民国二十五年后族谱就再也没有修整过,便顿时产生了重修的想法。于是先将现有族谱资料输入电脑,又拜访村中年长者以便将残缺的资料修补完整,入学后又查阅了一些关于谱牒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加合理、完善、高标准的将新族谱整理起来,但总觉得困难越来越大,主要是资料的收集还不完整,史事考证还不准确。于是掩卷而思,先人是如何整修家谱的呢?在家谱的卷首有两篇《序》,一是于嘉庆十年栎月二十三日由王万序先生书写的,至于王万序先生因为家谱中只写了他的名字至今我不知其详细情况;另一篇是于民国二十五年仲春之月由朱泮林先生撰写的,家谱中记载了朱先生字墨卿,为清侑生署理詩禮堂啟事官,在当时是家乡那一带的乡贤。


中国古代又有多少担负基层教化责任的“先生”们呢?他们在教书育人,记录乡间民里发生的重大事件,维系宗族和睦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起姓名一事,家谱中自始祖而至十三四代名字大多具有很深的儒学文化韵味,定是深谙传统文化的人所起的。


近代多批判封建礼教,合理一面自不必说,但细想起来,我们通常所说的旧社会的“礼教”在维护社会安定、承担社会教化、维系宗族团结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日看过一部电视机《大祠堂》,其中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祠堂就是人的根和魂。他们将祖宗的荣耀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当然,时代变了,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现在做人的价值何在?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金钱至上?


自己修谱遇到困难便联想起了先人们修谱时的情况,与我近日感兴趣并加以思考的一个话题联系起来:中国古代民间的贤德儒士在社会的最底层发挥了怎样的社会功能?我们经常在某些电视剧中看到这些人物,如《水浒传》中的吴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等等,他们大都隐于民间以等待时机大展宏图,实现抱负。先前曾拜读过韩星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段正元及其道德思想》,韩老师在文中称段正元先生为“现代中国在民间弘扬儒学的一位真贞大儒。” 前一段时间参加 “《论语》研读心得交流会”也曾和师兄、师姐讨论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句子。那么“穷”的人们是如何独善其身的呢?在独善其身的时候是不是就放弃了他们的“治平”理想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17:08:4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