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仁与智”
提起孔子,我便不得不佩服在他的大仁与大智面前。何为仁?智也。何为智?仁也。“仁且智”,即是说一个人能表现仁,又能里外明澈,毫无幽暗。而孔子早已达到了“仁且智”的境界。
且不论孔子的智,先来谈谈孔子的仁。
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所以,仁与人是息息相关的,而孔子提出的,正是爱人。
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点破孔子仁的内涵,那便是爱人。这与西方耶酥不谋而合。耶酥说:“你想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对别人。”但耶酥还不是真正的仁,真正的仁指的是小人对你不好,你还是义无返顾的付出。达到仁的境界并不容易,人性天生是攻击性的,《水浒传》中的所谓的李逵、武松等人,杀恶霸,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却连同“无产阶级”的仆人也杀掉了。《三国》中的关羽,抓着所谓的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上了战场便成了杀人如麻的机器,这些都是英雄吗?他们仁吗?不仁吧?他们连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都达不到,何来的爱人呢?所以说,仁在不同的人中是有不同的层次的要求和体现的。那么,何为仁呢?其一,“仁”的精神是由主体内心出发的,它超越血缘关系,尊重他人的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人;其二,仁者之乐是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人性之美;其三,“仁”的境界是自己修养和人格完善至极点的境界。悟透以上三个层面,便可以达到泛爱众而至仁的境界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仁”的外在面目是有博爱之心,是有以己推人的同情心,是有遵守理想社会规范即“礼”的自我克制之心。这些都是“仁”的内涵,同时又指向不同的方向,既要内在的道德,也要求行为举止的中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之所以感觉朴实而亲近,就在于它有着情感的内涵,要求一个人以自己之心度人。对于道德的艰辛修养、对于期望达到一个高度的精神境界的人来说,是丝毫没有严酷面目,没有苛刻,也没有不可理解的,甚至于人情之常也需要这种“良善”之心以一起达到更广大意义上的社会和谐、人心淳厚。当然,纯粹的“克己复礼”之“仁”却有了一丝压制性色彩,它要求人们顺从于外在的规范,压抑自己的过分欲望。纵观全书,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已并非对于已经一去不回的旧氏族时代维系统治稳定和氏族贵族利益的礼仪规范的重新呼唤,这种已成昨日之花的周礼虽然还是令孔子怀念,但我认为孔子把它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使其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其实,“礼”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社会的需要和人们自我需要,孔子的“克己复礼”就完全消退了强制色彩,而成为一种有着情感内涵的人心需要的“坚守”了。
然而,光是有仁是不够的,心中有“仁”还要有“智”,这样才是君子。
那么,如何达到智呢?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智并不是“知”,而是思维上的智;智不同于知,知是指一个人的文学修养,知识量,甚至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知道得多,并不能达到智,所谓智者不惑,是当一个人的智慧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时,就不易受骗,受迷惑了。这还要涉及仁,只有“仁与智”双剑合壁,才能在社会中置于不倒之地。《三国》的诸葛亮,他百分百的拥有了智,不就具有了仁的精神吗?不然他哪有力气去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这种人才,不正是“仁与智”的结合吗?
其实,孔子论智有四个方面:
一是实事,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二是通过学习求智,学习便能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至于达到“智”的境界。三是指智者不惑,也就是上面提过的。你达“智”的境界后就不会上当受骗了。四是智者利仁,指的是聪明的人知道利用仁德。通过以上的四个方面,孔子在《论语》中把“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孔子的智观。
智也造就了孔子。孔子八岁时,有一次,吴国公子季札来访鲁国。鲁国举行了一场大的乐舞表演,孔子当时不能入场观看表演,便爬上了会场旁边的松柏树上,整个乐舞场面一览无余。当乐舞进行到高潮时,孔子忘乎所以的拍了掌。这时季札发现孔子,官兵便将孔子抓到了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鲁国国">鲁国国ersonName>君前,季札大喝着要杀了孔子。此时,八岁的孔子不慌不忙地站着,显得彬彬有礼。紧接着,他对着季札施礼:“大人来访鲁国,孔丘冒昧,惊扰您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国">和国ersonName>君,请怒无礼!”此时,鲁襄公面露喜色,让孔子上前答话,只见孔子如此跨步上前,给鲁襄公施礼,鲁襄公见孔子如此小便有圣人之相,便免了孔子的罪过。季札走出人群,对着孔子说:“你怎么知道我是吴国季札?”孔子对答:“吴公子来访鲁国,今日鲁国表演乐舞诗《周南》《召南》《大雅》《小雅》,鲁国上下无人不知,我特来学习观看学习。”季札与鲁襄公又惊又喜,频频点头。季札又追问到:“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孔子答:“《小雅》!”季札又问:“那么《小雅》是什么?” “《周南》《召南》是上古祭祖乐舞,《大雅》《小雅》是上古庙堂宫殿乐舞……上古舞诗篇上万首,最精辟有几百篇。”季札与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鲁国">鲁国君惊叹不已,即刻下令重赏孔子。就这样,孔子用“智”活了下来,这也造就了今日的孔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便是孔子的仁智观。孔子认为,要把“智与仁”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真正的仁。
仁智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但是智是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仁的准则之一。有了智与仁,才是真正的仁;有了仁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否则便是愚昧的“愚仁”。这里,又不得不再次提起诸葛亮。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似乎是命令诸葛亮让阿斗登上宝座,但实际上却给了他一项罢免阿斗的权利,但诸葛亮却面对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再三让步,最终便让刘备与他辛辛苦苦奋斗了一生的江山落入曹操手中,这不正是愚仁、愚忠的表现吗?若当时诸葛亮不被恩义蒙住了智,大好的江山和伟大的基业便不会落如他人手中,失去了仁的智,便不仁;失去了仁的人,便不善。仁与智本来就是相互缠绕的,唯有具备仁与智,才能悟出德、礼、忠等一切孔子所提倡的思想。仁与智是孔子思想的渊源,也是君子的准则。
孔子早已有拥有了这等境界,所以才能提倡一些令人受益匪浅的思想,成为流传两千年的圣人。
何为仁?智也。何为智?仁也。孔子的仁与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然善诱人。失智之仁,则不仁,失仁之人,则不善,仁智结合,才乃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