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的含义 [复制链接]

1#

仁”的含义,与孔子使用的其它道德概念一样,发乎身之情而合于群之理。本始之义只如《说文》所释:“仁,亲也。”段《注》:“《中庸》曰:‘仁者,人也。’郑注:‘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以人的情意相互慰问)之言。按:‘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曰:‘仁,人心也。’谓仁乃是人所以为心也。”(清儒朱一新《无邪堂答问》谓“相人偶”不能包括“慎独”之义,不足以训仁。按孔子本未强调慎独,仁道见于人际不在独修,此说非是。)仁是个会意字,务须领会人我之间(偶)同类相亲之意:其右半之“二”意味着“尔我”二者齐等亲密,左半之“人”表示相亲不相害是人所独贵的属性。这是先哲对人种特性的深刻理解。《说文》:“人,天地之性(生)最贵者也。”段《注》曰:“按: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唯‘人为天地之心’(《礼记·礼运》)。故天地之生,以此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果实之心亦谓之‘人’(按:古无仁字,果核之仁写作‘果人’)能复生草木而成果实,皆至微而具全体也。”草木所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者以有果仁为生命真源。然而草木禽兽不能明道,故不得为天地之心;唯人能思想,懂得孤立无偶的个人,谁也无法在天地间存活,只有人我相偶相亲,才能使人群不断复生,并存共荣。故自觉地以爱己之心爱人,才是彻底摆脱兽心的人心,具备天地的好生之德,人才真正成为“天地之性最贵者”!相偶不相残、相亲不相害的觉悟,是周公“敬天保民”的深化,将氏族血缘的“亲亲”之情升华为“爱人”仁民,才成为淑世之道,为中华人文奠定了深厚牢固的人本基础,具有永久价值。朱熹概括得极好,仁即“心之德,爱之理。”丧了仁,人必因残忍而沉沦,人世将比动物界更卑劣丑恶。仁与不仁之争,关乎世道之宜人与非人。中医家言关节麻痹为麻木不仁,病在手足而痛苦全身。人心一旦麻木不仁,病在心而祸天下:政不仁则虐民,财不仁则毒贫,兵不仁则如寇,文艺不仁则教唆犯罪,科技不仁,可以自毁地球与人类。凡人世汲汲营求以为福者,不仁则皆足以取祸。总之,无论一身与一国,不管文明成果与血腥罪恶,都证明把他人当人待,始终是个体生命的根本需要,也是群体和谐的基础,永远可作人世的基本准则。孔子教仁,没有给人生施加任何非人性的约束,仁学不过发现了人之为人(非野兽与家畜)的真理,肯定人性的高贵价值,指示为仁的有效途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