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的精神境界是很难达到的,而儒家又讲“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这是不是矛盾了呢?其实一点也不矛盾,“仁”首先是作为一种内在的修为存在的,而后才去讲求一定的社会功能。“吾欲仁”事实上是说我们的内心在追求“仁”,而“斯仁至矣”说的正是“仁”至于心,而不是其他别的地方。这一方面讲的正是“仁”是一种内在的心性,同时有似乎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首先应该在心里边寻到“仁”的踪迹,而不是去突兀地实现“仁”的社会功能。“仁”总是由近及远的,但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内心对于“仁”的把持,只有这一步做到了,我们才能去谈“仁”其他方面的作用,而事实上,如果每个人都有了一颗仁爱之心,那么,一切的问题和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内心对于“仁”的认识和把握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时刻将“仁”作为一种修身信条,从而再自觉地去领悟“仁”的深刻含义,这是我们最为要紧的事情,也是“仁”唯一要求我们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