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中国人的所有哲学是人生哲学,只讲做人伦理的道德,讲做人应该怎样。这里讲的“礼”不光是礼貌、礼节,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学。儒家的解释讲:“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墨子的精神“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中国人有这个性格,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卖命,这种性格,有时候比儒家的影响还要大,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就可看到:老百姓为国家民族牺牲的精神,非常伟大,就是中国文化的表现。


  《论语》中的子路也是这样的人。“言可复也”,守信的人,不可讲空话,因为讲了的话要兑现。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礼义之邦”,现在很成问题。譬如,过去遇到人打恭,后来慢慢改成鞠躬,再变成十五度的半鞠躬和握手,又变成现在的点一个头。现在我们见面施礼的动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感慨尤深。看结婚礼仪,过去拜天地、拜父母,后来改成文明结婚,新娘穿白婚纱,这是我们过去的孝服;还有男傧相,拉纱的花童,这叫文明结婚、婚丧从简。信的格式不会写,礼貌不懂,不知道进退应对,不晓得席位尊卑。所以我们自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反省起来,是很难过的,非常沉痛的。为了民族的文化,这些方面是要注意的,我们大家一起来践行。


  “礼之用,和为贵。”这是礼的哲学,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谐。这也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中国文化的先王之道“斯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们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早。“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


  我们经常看到“矫枉过正”四个字,“枉”是歪了,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的调节也不好。一个人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礼太多了,人家就要误会他神经出错了。“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