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也就是说,只有做到知命、知礼、知言、知人,才能做到“智者不惑”。
智者知命。孔安国注曰:“命,谓穷达之分也”,知命则明于穷达之分,能明穷达之分则处逆处顺皆能安之若泰,并守死善道。否则见利则趋,见害则避,营营苟苟,投机钻营,是惑于利,又惑于道矣。然“命”之幽隐微茫,着实难知、实非一般人所能及,孔子一生也罕言“命”。然而孔子又说:“五十而知天命。”(《为政》)③何哉?盖孔子所言非谓其已尽知天命,而实指五十知天命之难知。伯牛有疾,孔子探视,哀叹:“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③斯人不应该有斯疾,今有,命吗?孔子的追间中,实际就包含着天命难知的意味。故孔子云“君子有三畏”,首“畏天命”(《季氏》)③。但是能知天命之难知,也可谓知天命,知天命之难知,自可自警自敬,深察于物,细审于道,自可不惑。
智者知礼。礼者,体也,履也,这都说明礼带有极强实践性。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共同的社会秩序,礼的作用之一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③。如不遵从礼的约束,就会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动辑得咎。相反,一个人如能进退有仪,行动中矩,自可立身社会而轻松自如,孔子说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③,说的就是这层境界。
智者知言。孔门“四科”,“言语”居其一,可见孔子对“言语”的重视。孔子重“言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察言可以知人。《论语》中多有孔子察言知人的记载,如《公冶》之《颜渊、季路侍》章,《先进》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赤侍坐》章,而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不对,且“明日遂行”(《卫灵公》)③。孔子重“言语”的另一个原因与其政治上欲有所为的思想有关。孔子有“授《诗》达政专对”说(《子路》)③,《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孔子语:“《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③?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均是从政治着眼的。
如何观“言”?孔子未明言,我辈只好据其他文献来推测。《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又《孟子·公孙丑上》:“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易传》托名于孔子,孟子也自许传仲尼之道,则据《易传》及《孟子》,大抵可知孔子察言知人之法。
智者知人。孔子“知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知人”。《论语·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而孔子的“知人”则指能“官人”,即可以举贤荐逸,使者才德者居位。《论语·颜渊》:
樊迟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如果子夏的阐释不错,则孔子的“知人”即指能“官人”。又《大戴礼记·王言》也有类似的话,“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荀子·君道》也云:“智者知人,仁者爱人。”但我们应该指出,孔子这种“知人者能官人”的思想,其来有自,《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当为其“知人”思想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