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的意义 [复制链接]

1#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 就把“礼”看作是既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 也是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须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他在教授学生的知识中, 将礼仪作为必修的课程, 其所授“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之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礼仪的内容。他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的思想, 教导人们惟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就是说一个人想自立, 必先有礼的修养。战国后期的荀子也明确指出:“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 并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 治之始也”,“礼仪制而制法度”。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 指出:“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一直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先人们对于“礼”的精辟论述把传统礼仪的精神内涵揭示得淋漓尽致。
    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 传统礼仪不断丰富、演化, 逐渐成熟并成为一门学问。纵观礼仪的发展历史,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 传统礼仪的精髓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始终都极为密切,“礼”、“德”相互依托, 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 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 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 因而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 礼是很重要的范畴。礼仪已经成为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 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 它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 提高道德是非辨别能力, 陶冶道德情操,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当代大学生, 作为公民的个体, 其礼仪行为是他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他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 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1、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 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 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 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心理愿望, 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 让他们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 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客、得体地对待赞美与批评; 还懂得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 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这样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 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 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 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还必须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 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而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 而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准也达不到,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 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礼仪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 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 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 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 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所以,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 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 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


、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他们非常渴望友谊, 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因此, 通过人际交往活动, 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 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目前, 有不少大学生出现“ 自我封闭”的倾向, 他们常伴有“ 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长期发展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礼仪, 了解一些社交的基本规范和知识, 帮助他们掌握社交技巧, 积累交往经验, 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 能使大学生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高自信和自尊, 降低挫折感, 缓解内心的冲突和压抑的痛苦, 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情绪。这样, 不仅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而且对大学生个体来说, 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4、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 也就是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 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 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个性等, 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渗透在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学科中, 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 同时, 礼仪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 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个人内在的涵养素质, 正因为礼仪可以显现人们的内在品德素质, 所以它才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并相应地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 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可见, 礼仪教育有助于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