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论语》内核之我见 [复制链接]

1#
孔子《论语》内核之我见——忠恕仁和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和孔子思想的核心,分开是“忠”、“恕”,概括讲是“仁”,继而和谐统一。


    孔子重“仁”,并批判集成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并且让“仁”比“礼”更重要,无仁则无礼,故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仁”为何物?在《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先难而后获”、“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仁者爱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而“仁”的真谛即为“忠、恕”。


    《论语》中,孔子将“恕”定义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消极的,大家可以做到,但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由于地位不平等,这只是幻想。同时这也是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也要是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这种比“恕”更进一步的“忠”的境界,则未必人人可以为之。“何事于仁”孔子并不认为“仁”就是最高境界,他认为甚至“尧舜其犹病诸”(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了!)。“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孔子并不轻易把别人称为“仁”。“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孔子说:“不知其仁(雍不为仁),焉用佞。”又答孟武伯说他的三个得意弟子“不知其仁”,他对学生仅仅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对他最自豪的弟子颜回,也不说其为仁人。孔子认为,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的人才为仁人。


    孔子爱惜人的生命,曾猛烈批评用活人殉葬的人和事,即“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骂他断子绝孙。由此可知,孔子的任德中包含着重视人生命的部分。他说“仁者爱人”,博爱众生,包括一切阶级的人。


    历史上也有不少人抨击孔子的“仁德”思想,认为它是恢复旧时的礼仪。其实这完全是对“仁”的曲解。孔子认为礼不在于形式,不在于设置,而在其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仁”,没有“仁”,礼是虚有形式罢了。先仁后礼,才是孔子真正的仁德思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