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礼的读后感


  群己之和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先秦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济以宽,政是以和。”“作为社会的政令法度、规章规范,既不能过猛,又不能过宽,要松弛有度,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形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刚,父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


   孔子说:“居于尚未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下去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


   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


   有人说:“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以前圣明君王的治民之道,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不轮小事都依此而行,有的时候行不通,只知道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现在的人本性邪恶,必须依靠教师和法律来校正,接受礼仪才得到矫正。


   礼仪始于体态端庄,脸色和悦、言谈、顺畅。


   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