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仁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孔子“仁”的基本意思是“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要相爱。“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仁”具有政治内容,是一种治国之道,孔子在谈“爱人”的内容时,就谈到“道千乘之国”,可见他把“仁”当作治国之道来看待。
“仁”是一种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仁”是“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恕”是什么呢?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情理,是道德生命生生不息、实践超越的全体和过程,这是后人的诠释还是属于孔子自己,如果属于孔子自己,他有没有相关的论述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一以贯之”和“下学上达”。《卫灵公》篇云: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亲人推广到所有的人,推广到宇宙万物。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凡此种种,都是道德修养方面的事情。由此看来儒家的“仁”是关于人的
道德标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
所以我认为,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仁”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即“仁”是一个人高尚的道德修养或人格精神,或者说“仁”就是人的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