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阅读孔子,透视心灵 [复制链接]

1#
孔子有山东人的性格,就是倔。2000多年过去,我依然可以寻到孔子的影踪。其实,在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孔子的形象,只是角度和深度都不同而已。生活的孔子与平常人无别,柴米油盐不是不管,看大门,放牛羊的活都做过,素贱人也。但是孔子的坚毅不是平常人所能比配的,于内心深处坚守恒久的秩序,在礼仪的范式下缔造天国的大同,这无疑具有创世纪的辉煌,所以,世代受人膜拜。我认为孔子的真正价值在于他的孤独,他的孤独的心灵虽然永远敞开,但是他还是无法驱遣孤独,正因为此,他才成就了独孤不败,亘古景仰。我无法解读他内心的痛苦,因为此时他会沉默。

我们生活在当下,真的无需完全遵循那些礼制,可是,当下的人们确也失去礼制的规范,那种宗教一般的虔诚没有了,发自内心的话语却闪烁其辞,很多时候假的才是真的。因此,我们需要修行,需要把自己放逐。一切冷眼的背后都有凄凉挣扎,即使无法复原,也要坚守在黑夜。心灵不可以污染,必须在圣哲的感召下提升灵魂的共识。孔子在黑暗中摸索,几乎没有遇到黎明。


我想,如果孔子生活在当下社会,我无法想像的他的境遇。也许他会放弃周游的计划,他可以办私学,但是他只能招收近乎落榜的高考生。如果真的累累若丧家之犬,说不定就会被哪家狗肉店抓去炖了。倘若这样,我不知道孔子是否还能倔得起来。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都没有牺牲自己的打算,也许那时候的政治环境真的宽松。但是,如果他们为了拯救而进了炼狱,也许就会改变一个民族的行为和理念。也许我太恶毒,不过历史不可以如果。我想起了屈原,可惜他用自裁了结一个符号,更无法高谈圣斗士的形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