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比较 [复制链接]

1#
尽管孔子的礼教建立在人的素朴的伦理情感基础上,尽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但是,孔子的礼教毕竟还需要"天道"的依据。孔子名下的《易传》就给礼教以"天命"的依据。 你看,自然万物就不是平等的,天在上,地在下;太阳出,月亮隐。天、日等属阳,地、月等属阴。于是,"乾道(阳)成男,坤道(阴)成女", 阴阳合就有了人伦之始:夫妇。夫妇合就有了父子,有了父子就有了君臣。 根据"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的原理,天在上"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是主动的施与者;而地在下静静地接受"雨露滋润",是被动的接受者。天地和合,就出现了"雨露滋润禾苗壮"的生机。同理,男在上主动施与,"云雨一番";女在下静静地接受,男女和合,就会生养人的生命。君在上主动施与,"皇恩浩荡";臣民在下被动接受,"沐浴皇恩",君臣和合,就会多生产,多打粮食,社会有机体才会正常运转……因此,作为女、子、臣下,你就不应该感叹自己地位低下,社会不平等,因为这是天地自然之道,难道你能"犯上作乱"而令"天道"失常吗?还是安分守已谋求和合吧,这样才会和谐稳定而生生不息。如果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那么,和合就是天地之大德,人伦之大德,也就是"仁"。 因此,从孔子伦理中,很难附会出人格平等的观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