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同... [复制链接]

1#
较之孔子,耶稣总爱走极端,总是大爱与大恨连在一起,正如我们已经分析过的。为什么呢?孔子的背后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格神,所以孔子就不能提倡施舍而不求报偿、挨打而不还手的大爱,自然也就不会潜在着一种大恨,即把恶人丢在地狱的永火中去受煎熬。于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就成为"忠恕之道"的一部分。而且报怨的时候也不一定"直",而应讲究策略,不能叫自己吃亏,这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种"曲"的文化精神在老子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在碰壁之时,也可以"隐居以求其志"; 而被中国文化同化了的出世遁入空门标榜"不杀生"的和尚若有"露一手"的时机,也可以出来参加战争以"匡正天下"。耶稣的背后有一个人格神的上帝,所以他提倡挨打而不还手而且转过脸来让人家再打,就是告诉人们,不善的手段达不到善的目的,让恶入做恶去吧,到末日审判的时候,善人会进天堂永远享福,恶入会下地狱永远受苦……所以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迫害,耶稣一点也不畏惧;众人不愿听而且厌恶他的教训,他也要宣讲,直到被人抓起来钉十字架。抓耶稣的时候,耶稣的门徒砍掉了一个敌人的耳朵,耶稣却束手就擒,并给那人治好了耳朵 。因此,孔子精神重"曲", 基督精神重"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