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析日库的企业伦理思想众对我国的启示 [复制链接]

1#

战后,日本企业经历数次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与日本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的企业伦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主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以“忠”为主线的集体主义;以“和”为特征的和美主义;以“责”为取向的责任主义。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价值为最高取向,坚持诚信的基本规范,保持企业伦理建设的中国特色。
    “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内部成员所形成的某种伦理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等,也就是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以及渗透在员工劳动行为中的行为动机、道德心理和道德意识等。”战后,日本企业经历数次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与日本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的企业伦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日本的企业伦理思想进行认真分析、借鉴,对中国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日本的企业伦理思想
    (一)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
    今天的知名日本企业,在成立之初普遍面临着人才匾乏的问题,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日本企业树立了以员工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伴随着这一理念的确立,日本企业走上了成功之路。这些企业的成功,为其它企业树立了榜样,言传身教之下,其它日本企业纷纷效法,普遍把人本主义作为一项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渐渐转化为日本企业的首要伦理规范。
    日本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而人是最宝贵、最值得尊重的要素。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形象地说,“人才资源就如同宝石的原矿石一样,原先并不起眼,但经过磨制就会成为发光的宝石。”按照他的说法,每个人事实上都具有优秀的品质,企业应该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发现和发掘这种优秀品质。松下的这种人才哲学是松下企业伦理的思想基础,同时又不断丰富着松下的企业伦理。
    日本民族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儒家传统的民族,儒家文化讲究“合”,强调一统,这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企业家们把这种团队精神应用到企业管理上,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方面切实做到肯定、认可、关心、支持员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员工与企业间保持着较为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有着很强的归属感。这种双向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凝聚力,在制度方面,通过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制、企业风险分担等一系列的制度,减少职工在职业、职务、收人等方面的不安全感,提高职工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在内部管理上,讲究方法,如:采取不过分表扬个人成绩,不过分追究个人责任等手段,加强集体管理和集体效益;在绩效考核上,注重对员工所在的团队的考评与奖惩,很少将指标细化到员工个人。日本企业和员工结成的这种同舟共济关系使企业和员工变成了利益整体,员工和企业在这个利益整体中同成长、共进步,也正是这种伦理思想的渗透、感染和激励,使日本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市场主体。
    (二)以“忠”为主线的集体主义
    受儒家、佛家思想浸淫甚久的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忠孝观念。日本人的忠孝观念使其在企业中自觉地忠于上级,服从上级,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上级的人格魅力,也不是因为上级的强制命令,而是由于其效忠对象的地位及其命令对于实现集体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对集体的效忠使日本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日本人看来,集体的目标是最高的,个人及子集团的目标必须严格服从于集体目标,当集体有着明确而系统的目标,并且该目标对所有人都有意义时,个人与集体的同一化将会变得最为强烈,人们将用关涉到集体目标的强有力和持续不断的行为来实现对集体的忠诚。对员工忠孝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日本企业成立和成长的全过程。企业在发展中会引导员工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职工与企业共存共荣。日本企业文化中所表现的集团生活制度,就建筑在忠孝文化上面,企业一般都会抓住各种机会向职工灌输个人与企业休戚相关的思想,培养他们忠诚于企业的意识。企业会让它的员工相信,任何个人对他所属的团体都负有重大责任,个人对集体应负的责任是没有止境的,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其表现如何,都必须承担整个集体的荣辱毁誉,员工们唯有团结一致,工作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这种群体力量和效应,又反作用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个人忠于企业,从企业中获得利益,企业给员工以照顾,换取企业的发展和利润,这种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日本企业伦理的显著特征。

    (三)以“和”为特征的和美主义
    科学建立在对规律的正确认识上,日本企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在于它能够对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发展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在对规律的把握中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在员工之间的关系上,员工们相信集体的效用,认为只有通过团队的力量才能把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了团结、互助、互帮、互促的人文氛围;在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上,企业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理念,员工们则有着强烈的以“忠”为主体的集体主义观念,两种观念的互动将员工与企业捆绑成一个利益整体,双方为了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齐心协力;企业视诚信为立企之本,格守基本的伦理规范,用有形的规则和无形的道德共同规制企业与企业间的经济行为,企业之间有失诚信的案例鲜有发生;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上,日本企业普遍重视对社会的回馈,力所能及地奉献社会,自觉地将企业使命与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许多企业都有向慈善机构捐助的传统,他们将慈善捐助作为回馈社会的直接方式,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作为对社会的最好回报。另外,日本企业普遍重视环保,积极开发清洁、节能、高效的产品,努力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团结互助的员工关系,互相尊重的劳资关系,诚信为绳的企业关系,积极奉献的社企关系,构成了日本企业的和美图景。
    (四)以“责”为取向的责任主义
    履行社会责任是日本企业伦理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维护和实现股东、员工、社会三方面的利益;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遵纪守法,保证经营的公开和透明性;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经济统一起来。
    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对日本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树立有着奠基性的影响。涩泽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写出《论语与算盘》一书,在书中,涩泽颠覆了传统观念中“义”与“利”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商人只要取之有道,其“求利”行为就不会违背先贤古师的圣训。为此,他提出了“士魂商才”的概念,认为一个人既应有“士”的操守、道德和理想,也应有“商”的才干和能力,只有士魂而无商才,充其量是纸上谈兵的说客,但是离开道德的商才又是吝音、奸诈的商才,不是真正的商才。所以,很多企业都把产业报国、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使命。无论是本土的还是设立在海外的日本企业,都把企业的价值诉求放在奉献社会,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赢上。正是由于日本企业的这种定位,才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日本企业伦理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日本企业家把“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在他们看来,企业越是竞争得激烈,人的因素就越显得重要。“人”在他们的经营理念中被归结为最重要的资源。例如,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在遭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企业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力争做一个能够保证雇用的公司”这一宗旨,通过限额招工、内部转岗、员工再培训等措施,稳定了员工队伍,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和衷共济。日本企业普遍注重对员工的感情投资,并把这种投资潜移默化在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中。每当员工取得出色的成绩时,领导都会给予庆祝;每当员工个人或家庭生活发生困难时,领导和企业都会出面帮忙解决。通过人文关怀,给员工营造家的氛围,让员工觉得企业就是自己的家,这样就使员工自然而然地融人企业的整个团队中。


中国企业,不论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官本位思想,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都自觉不自觉地以“领导”为中心,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能否得到尊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在企业改制,或受到外部大经济环境冲击的背景下,不尊重员工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雇主和员工之间有失诚信的案例并不鲜见。近年来,有的企业也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引人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但是,这只是条例和制度的照搬,是低层次的引进,仅仅是搞好企业建设的外壳,有的甚至只是为宣传或应付上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作秀。老子曾经说过,“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员工没有感受到企业的“真心”,也就不会报企业以“实意”,只要企业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员工对企业的主观认同就远远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二)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企业的最高价值取向

    社会是企业成长的土壤。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再到商品销售,企业的每一个运营环节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高质量、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将服务社会、造福大众作为企业的最高价值取向,那么,社会和消费者就会以愉悦的心态接纳企业,为企业的进一步成长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企业也就拥有了更大的市场潜力,企业与社会将在这一过程中双向得利;相反,如果企业在发展中只注重眼前的短暂效益,就势必会造成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短线行为,与此相伴而生的,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面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过很长一段以高投人、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固然保证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更严重的后果是,这些企业寅吃卯粮,过早地消耗掉了企业在后期发展中才消耗的资源,超出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这条道路,既不符合发展的规律,又危及人民的切身利益。但是,这条道路在很多人的心中是一个很难绕过去的情结,“先破坏后补救,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口头上被大加批判,在现实中却大行其道。特别在GDP崇拜没有被完全摒弃的背景下,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环境指标大开绿灯,而失去正确价值取向的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己之利,毫无节制地向社会索取各种优质资源,排出的却是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废物。这些企业,一旦遇到社会危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变动,都会被毫不客气地淘汰。中国企业要避免目光短浅所带来的尴尬,在企业的价值取向上,应该自觉主动地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企业的价值,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立企之道。
    (三)确立诚信的基本伦理规范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呼唤诚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信用性、契约性和国际性等都需要诚信的支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占有市场份额,获取商业利润,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成功。企业有兴盛与衰落、成功与失败,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凡是效率高、效益好,搞得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是信誉比较好的企业。日本的知名企业,十分重视商业信誉,把商品的品牌,企业的声誉视为生命。这其中不乏有技术先进、品质优良、服务周到、营销灵活等企业生存发展的诀窍,但核心问题是取信消费者,是诚实守信。
    历史地讲,中国是一个以诚信立邦的国家,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优秀的诚信道德思想的传播和熏陶下,中国逐渐形成了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以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在转型时期,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企业失信的现象。企业失信,不仅给市场经济秩序造成混乱,而且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我国当前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商业信用缺失、金融信用缺失和消费信用缺失、中介信用缺失和政府信用缺失等几个方面。据报道,“在我国市场交易中,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写至2000。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而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确立诚信的基本伦理规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在博采众长中保持中国特色
    以明治维新为界,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政府竭力推崇中国的儒家文化。公元7世纪前后,儒学传人日本,日本统治者吸收了儒学思想,并将其作为教化子民的工具。公元8世纪,日本政府以行政手段在全国推行儒教,提倡国民诵读《孝经》。16世纪,儒学又被定为日本的官方哲学,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响进一步深化。19世纪中叶,西方的坚船利炮同样也敲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人猛然惊醒,转而自觉地学习欧美的工业文明,大量吸收欧美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从古典主义到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理论、梅奥教授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论丛林,日本企业都有研究。通过研究,日本企业发现,这些理论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劳资双方的矛盾与冲突问题,于是,日本企业在进行企业伦理建设时,巧妙地将儒家文化与工业文明结合起来,创立了诸如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制度,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多元合金”企业伦理。
    日本企业伦理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现代企业伦理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今天,当中国企业阔步迈向世界,满怀热情地进行企业伦理建设时,摆在中国面前,可供中国借鉴的企业伦理思想多样多姿、异彩纷呈。同时,应该看到,西方个人主义至上的企业伦理思想对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固然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早已被企业界垢病;日本的企业伦理曾支撑着日本企业在世界独领风骚,但是,这种伦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湮灭了员工的创造激情,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日本的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面对这一现实,中国企业是亦步亦趋、全盘照搬还是扬弃吸收、为我所用?无疑,中国的企业伦理必须充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特征,必须反映中国特色,必须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制度、运作机制有机结合,它具有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分配方式、特殊的企业责任、特殊的人际关系、特殊的管理性质、特殊的发展动力源泉。可以说,中国企业的上述特点是影响中国企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伦理的综合因素。中国企业如果能够正确地扬弃西方已经创造的企业伦理,充分发挥企业伦理建设的后发优势,就能够而且应该形成引领世界的企业伦理和价值观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