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陈杰思
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行为标准。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中华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中华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刘勰说: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1)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经典正是由这些智慧的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精华。
中国的经典教育始于孔子。孔子创办私学,采用的基本教材就是经他整理或编撰的六种经典,称为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荀子亦非常重视经典教育:“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3)六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六经的价值各有不同,不可相互替代。《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之后形成的典籍重要的有“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上九部经典(《乐经》散失)合称四书五经。清末兴办新式学堂之前,中华经典教育占据着教育阵地,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典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新办新式学堂之后,仍设有经科。
中华民国成立后,全盘西化思潮席卷全国,部分文人和政客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抛弃中华经典,或者对中华经典进行妖魔化解读。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从民国初年废除读经到现在,中华民族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丧失了文化经典的教育。由于人们对中华经典存在着偏见,由于文言文造成的语言障碍,由于传统文化典籍缺乏功利的吸引力,人们通常不会主动地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于是,中华文化经典只能是尘封起来,远远离开了民众,通过文化经典传承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的渠道被阻断。直至现在,有不少受西化教育影响和受到“左”的思潮影响的人士,仍然对经典教育抱着很大的偏见,错误地将中华经典当作落后的保守的封建文化,错误地认为传统经典会禁锢人的思想。现有人口中,全国不超过百分之一的专家和自学者对中华经典有一定的了解,绝大多数国人都没有接受中华经典的教育,已远离了自己本民族的经典。
没有经典教育的民族,是“无教”的民族,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教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就难于培养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灵魂。经典被抛弃长达百年之后,中华文化已出现断层,出现“礼崩乐坏”,“学绝道丧”之局面,海外新儒家感慨中华文化已是“花果飘零”,陈寅恪哀叹自己“托命于非驴非马之国”的,亨廷顿认为中国已患上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蒋庆先生说,“十亿生灵在飘荡”。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出现精神空虚、人格扭曲、行为失范、淫秽色情、急功近利、尔虞我诈、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赌博吸毒、心灵变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邪教迷信、违法犯罪、歪风邪气等现象,君子之风减消,小人之风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民族丧失经典教育而导致的恶果。要减少和消除以上现象,必须重新开展经典教育。
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使流行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流行阅读的读者是从趣味性、娱乐性、怪异性、刺激性等角度选择读物,而经典则缺乏趣味性、娱乐性、怪异性、刺激性,通常不会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经典阅读越来越边缘化。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不接受经典教育,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良思想不断侵入,歪风邪气日益熏染。当他长大成人之时,世俗之见占据了他的头脑,当不良的品性已经形成,在这样的情形下再来面对经典,就会用内心的不良意识来抗拒、排斥、歪曲经典。一个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远离经典教育,则不良思想大行其道,歪风邪气日益猖獗,时间一久,民族精神就会沦丧,民族品格就会扭曲,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大大下降。中华民族远抛弃经典教育长达近一个世纪,经典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在现实生活中已难寻踪影。在全民族中推行中华经典教育,已经是非常迫切了!
阮元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故“育才首在通经,奉圣人之至教。”(4)儒家经典讲的“常道”,是永恒的道,是不变的道。无论时光如何流移,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有人性存在,人们都应当遵守经典所载的常道,此即“知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5)如果丧失“常道”,那么人生活就没有根基,沉沦于无常之中,随波逐流, 没有原则,丧失信念。重新树立中国人生活的基本原则,重新确立中国人的信念,就必须推行中华经典教育。
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都有共认的“经书”,都有经典教育的传统。如中华民族有四书五经、印度民族有《吠陀》和佛典、西方民族有《圣经》,阿拉伯民族有《古兰经》。世界上这些伟大的民族至今都保持着经典教育的传统,并且经典教育通过宗教和学校两大渠道展开。中华民族曾经有两千多年的经典教育历史,而现在却放弃经典教育,不仅在学校这条渠道上,而且也在宗教这条渠道上放弃了经典教育,这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重新开展中华经典教育,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即做人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公民素质、人格、品味、性格、信仰、处世之道等。现代学校教育出现的一个重要偏向是,将教育的目的确立为培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征服世界的知识和技能。现代学校教育主要是物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非德行的教育,是技能的教育而不是智慧的教育,是“器”、“技”、“艺”的教育而非“道”的教育,是“谋食”的教育而非“谋道”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的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基本上放弃了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西方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靠宗教来进行,在中国,由于宗教仰信的缺乏与异化,故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只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来进行,而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只能是中华经典教育。提高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正是孔子开创的中华经典教育的主要目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6)。这说明孔子教育的重点就在于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7)。即使是文学经典的学习,主要目的也是培养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运用诗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品德。朱子说得很明白:“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名声,取礼禄而已也”(8)。
中国现代教育所缺乏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教育,刚好可以由中华经典教育加以弥补。现在,许多人已意识到了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九位政协老前辈提交“第016号紧急呼吁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团中央、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据教政法[2009]2号文件,中国教育部于2009年1月7日公布了《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教育的意义何在?ersonName ProductID="蒋庆" w:st="on">蒋庆ersonName>先生说:“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娃娃抓起,儿童背诵中华文化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长大成人后自然会明白中国历代圣贤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懂得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知性知天的道理,从而固守之、践履之、证成之,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积极地去参与历史文化的大创造,努力做到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 (9)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宗经篇》
(2)《论语·泰伯》
(3)《荀子·劝学篇》
(4) 阮元. 研经室四卷一•奉敕进〈经籍纂诂〉折子[M]
(5)《老子》
(6)《论语•述而》
(7)《论语•阳货》
(8)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M]
(9) 中华孔子学会.前言[A].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7 9:20:2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