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情景相生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四、情景相生


中国艺术家发现万象万物背后所蕴藏的生命精神。艺术家应致力于表现万象万物所蕴藏的生命精神,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应包含丰富的生命精神。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九势》)


译:书法来自于自然。


[删除: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清]袁枚《续诗品?神悟》)


译:鸟鸣叫,花飘落,都与人的心灵相通。人们对这些景物无所感悟,那这些只有付之飘风 (意谓诗人应具有对外物敏感的才气) ]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译:情感是因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文章是抒发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译:作文的思绪,想象极远。所以寂静地集中精神,思绪远至千年;面容悄悄地变化,视野通达万里……所以,构思的精妙之处,即是精神随物的变化而推移。


物在灵府,不在耳目。([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


译:万物之美是由心灵感知,而不存在于耳目上。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即颠仆……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虞世南《笔髓论?契妙》)


译:在书写之前,应当收敛视听,杜绝思虑,集中精神,端正心态,心气平和,契合于微妙之处。心神不正,字就歪斜;志气不和,字即颠倒……所以,书法的玄妙之处,必须依靠精神去感触,而不可用力去追求;必须由心灵去领悟,而不可用眼睛去获得。(欹:倾斜。资:依靠。)


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译:想象与境同在一起,这是诗人所追求的。(偕:同在一起。)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


译:你果真想学习写诗的话,那就要在诗外下功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


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中洗去尘埃污浊;自然在心内营造了丘岭沟壑,构建城市风貌,随手画出,都能为山水传递出精神。(鄄鄂:鄄在山东省,鄂是湖北省的别称。)


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属,分之又各有成形。([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译:天下万物,本来就是由气所造成的。就如大自然中重叠的山岭、奔腾的水流,以至于一木一石,都有生气流贯于其中,所以,它们众多但不混乱,稀少但不枯萎,合起来互相统属,分开又各自有自己的形态。


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译:文章是不足以打动人的,能打动人的是文中的生气;文章是不足以进入人心的,能进入人心的是情感。



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籁而毕传其妙,则以人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并与天地之性情、精神相通相合矣。([清]朱庭珍《筱园诗话》)


译:必须使山水性情,因为绘声绘色的描写而真实再现,务必使天地灵巧,借助人为的表现而完整地传达它的微妙,就用人的性情与山水性情相贯通,用人的精神同山水的精神相融合,并且同天地的性情、天地的精神相贯通、相融合。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0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