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1、以德制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警戒: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警戒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微,要警戒贪得无厌。”
国乱,则择其邪人而去之,则国治矣。胸中乱,则择其邪欲而去之,则德正矣。(《尸子?处道》)
译:国家混乱,就找出邪恶的人去掉他,国家就治理了。心中混乱,就挑出邪恶的欲念去掉它,德行就纯正了。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东汉]荀悦《申鉴?杂合下》)
译:在道德方面应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在欲望方面要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道德方面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就会知道廉耻;欲望方面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就会知道满足。
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译:有私欲的人不刚毅,刚毅的人不屈从于私欲。
有所自乐则不为外物所移。([清]李惺《冰言》)
译:心中自得其乐,就不会被外物所牵引。
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莫善于明理。理明则能见义而有以胜其欲矣,理明则能安命而有以淡其欲矣,理明则能畏天而有以制其欲矣。([清]裕谦《勉益斋续丰稿》卷四) 译:修养心性最好就是清心寡欲,清心寡欲最好就是明白事理。事理明白了,就能坚持正义,以此来战胜自己的欲望;事理明白了,就能安身立命,以此来减少自己的欲望;事理明白了,就能敬畏上天,以此来制服自己的欲望。
2、知足常乐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
译:巧妇鸟在深林中做巢,不过占用一根树枝罢了;鼹鼠在河中饮水,不过喝满肚子罢了。
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译:有自信心的人不能因诽谤和赞誉而改变,知道满足的人不能因权势和利益而被诱惑。
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五)
译:心里知足,常感财物有余;心里贪婪,常感财物不足。
蔬食弊衣,足延性命,岂待酒食罗绮,然后为生哉!([唐]司马承祯《坐忘论?简事》)
译:简单的衣食就足以养命,难道是必定非酒肉罗绮才能生存下去?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明]张居正《张太岳文集》)
译:常常在有财物的日子里,想着没有的时候怎么办;不要等到没有财物的时候,才想着有财物的时候如何风光。
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增广贤文》)
译:有万顷良田,每天也只不过吃几升;有千间大厦,每天夜里只在八尺宽的地方睡觉。
3、以勤制欲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尚书?大禹谟》)
译:能为国而辛劳,能为家而节俭,不自满,不虚伪。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三“怀海禅师”)
译:哪一天不劳动,哪一天就不吃饭。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人生能减少一分,便超脱一分。例如,少交闲杂朋友,便免除了纷乱干扰;少说话,便减少了过失;少胡思乱想,便少消耗精神;少表现聪明,便保持了淳朴。那些不懂得日益减少,反求日益增多的人,真是把自己的一生用镣铐束缚住了。
4、顺应自然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译:所以,圣人把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追求,不稀罕难得的货物;学习众人所学不到的东西,弥补众人的过错,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复:弥补。)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
译:欲求没有尺度,没有界线,就不能不产生争夺,产生争夺就会导致混乱,混乱就会导致贫穷。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译:索取有限度,使用有节制,就能常感富足;索取没有限度,使用没有节制,就会常感不足。
5、欲望适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学业,三十岁时就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就不被迷惑,五十岁时就知道天命,六十岁时就能心领神会,七十岁时就能够随心所欲,不会破坏规矩。(有:又。)
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贫与淫,罪矣。不贫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宋]李觏《李觏集》卷二十九《原文》)
译:欲望是人之常情,为何不可以谈?不按礼仪去谈论,就会造成贫困和淫乱,罪孽啊!如果欲望不导致贫困,也不导致淫乱,却说不可以谈论,岂不是残害人的生命,违背人之常情。世俗中的人不喜欢俗儒,原因就在于此。(无乃:岂不是。)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