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孝的理解 [复制链接]

1#
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把“孝”与“悌”结合起来。《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廉坛
中国文化中的谦逊
  在这部影片中,打洋人的桥段可能给不少人流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部影片的目的不在于用贬低西方拳来证明中国武术招数多犀利,而是重在阐述中国千年文化的一个谦逊生存状态。
  谦逊是个比较复杂的的东西。叶问坚持的以和为贵是谦逊,叶问艺高而不自恃是谦逊,叶问一颦一笑间的淡定从容是谦逊,叶问救济帮助周清泉和自己的学生亦是一种广义上的谦逊。谦逊并非是一个渺小的点,而是一个广阔的面,是多元的集合,一个值得让我每个人去追求的博大的境界。
  孔老夫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先哲早已为谦逊下了定义。近代的叶问在战胜跋扈的洋人后说: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但是人的尊严不应有贵*之别。我想,他们的话都已在阐述同一个观点,即应以平等的眼光看人。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于自己地位相当的人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当面对不如自己的人时,我们当初的姿态是否还能继续?富贵威武地位高人一等从不意味着贵*的升迁,而贫穷弱小地位矮人一级同样不代表生命价值的轻比鸿毛。身居危位,谦逊是来自人格的逼视,更是对自身的责问:高人一筹,你是否因此而飘飘然而不再求索,你是否因此而放弃与人为善,你是否忘记对生命人格的尊敬?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应对自如时,谦逊也便不期而遇了。
  相比高人一筹时,当我们在地位上低人一等时,谦逊就显那么虚无缥缈。的确,我们何来自信?叶问面对洋人的强势时,所展示的气度令我汗颜。他又何来自信,去支撑他的谦逊?我想,他的谦逊来自对中国武术得了解,对中华文化内涵的了解,与对自身得了解。这个过程给予他的不光是知己知彼的自信,更给予他一股来自内心的力量。这股力量无形,却约束了他的内心,让他知进知推,游刃有余。而这,也正是谦逊在另外一个角度的诠释,和而不流,不卑不亢。
  身居危位,你是否是谦逊的?低人一等,你是否是谦逊的?说穿了,谦逊倒像是范文正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般,是一个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命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