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近百年来我国的教学理论概括 [复制链接]

1#

没有人不认为刚刚逝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百年。在这百年间,教学理论发生了与世界的面貌相应的、多样的且具有前进和发展性质的巨大变化,从而使教学所蕴含的价值及功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展现。


教学理论在20世纪的嬗变首先导源于轰轰烈烈的新教育运动。正如瑞典教育家艾伦·凯 (Ellen  key)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教育所作的估计,新教育运动将是“儿童世纪”的开始。


尽管20世纪还很难被称为“儿童世纪”,但新教育运动却直接导源了有重大影响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它使当代教学理论发生了巨大转折,传统的学科中心主义教学理论受到了严重挑战,在教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然而进入到40年代后,进步主义教学哲学受到了来自诸多方面的批评和指责,其焦点集中于对教学的社会功能问题的理解,从而引发了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及改造主义的大讨论,构成了20世纪教学理论论争的第一个场景。自17世纪开始,随着近代科学的崛起, 认识论问题的重要性逐步凸现,对于科学知识的考察和反省在哲学研究中所占的地位愈发突出。休厄尔(W.Whewell)于1847年出版《归纳科学的哲学》这部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哲学著作后,至20世纪中期,科学哲学逐步发展成熟为一门较为完整的关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性质的哲学学说,它对20世纪和教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对现代教学设计和现代教学理论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回顾教学理论在20世纪的转变,不能不提到学科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提高教学的学术水准的努力,这种教学理论试图纠正以“适应生活”为目的的进步主义教学理论的弊端,它以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对世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成为20世纪的教学理论演进的第二个场景。长期以来,随着科学和理性在教学理论中的滥觞,使人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几近忘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一致,具有浓烈人本化色彩的教学理论开始崛起,致力于对人的关注,成为20世纪教学理论演变的第三个场景。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是战后西方教学哲学中出现的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无法用传统的教学理论予以解释,成为20世纪教学理论变化的另外一个场景。


各种教学理论在20世纪演进的一般图景表明,教学理论是随着时代主题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社会对教学所寄予的希望和要求是不尽一样的。因此,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必然由于认识主体的原因而出现差异,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的理解程度。然而,也应看到,教学理论的变化不是无序可循的,透过其表象,可以捕捉到它演变的内在轨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