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战国时的孟轲曾着重提出,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别名。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長久以來,所謂“仁義”一直以來成為這個國家道德的最高標準,但是歷史上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真正做到仁義的,確實少之又少。而即便真的仁義了通常又被說成無謀,其中以“宋襄王”為最著名的例子。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翻譯:
话说宋襄王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曾会合诸侯.但在会合后,被也想称霸的楚成王逮去了.楚成王由于理亏不久后将宋襄王放了.
宋襄王决定要攻打楚国,楚国积极应战.宋大司马公孙固请求宋王在楚未做好准备就攻打,但被宋襄王拒绝,他说打仗要有仁义.等楚未做好准备了.他们开始了"
仁义"的打仗.结果宋大败.宋襄王被国民唾骂.宋襄王却说:"讲人仁义的军队就要以德服人,我以仁义打仗,怎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哪?"身边的将士们听
了,心中暗骂宋襄王愚蠢,是个大草包.于是宋襄王称霸不成却在历史上传为笑柄.
這樣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一般統統稱為“無謀”或“剛愎自用”,它大概在告訴我一個這樣的道理:人說兵者,詭道也。為人可以講仁義,但一旦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尤其是打仗,是特別不能講究仁義的。誰在這一層上講仁義,誰就是活膩味了,就是傻蛋。
那么我們來看看不懂仁義之說的西方大概會怎么看待仁義一說的。
前2世紀中,羅馬與迦太基兩大集團為了爭奪控制地中海,展開了波瀾壯闊的3次布匿戰爭,而在這3次布匿戰爭中,出現過2件奇事,特別讓我感到困惑。
第一件事發生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后期:carthage與roma欲修好,他们把雷古鲁斯(Regulus)(Regulus是第一次布匿戰爭首
次踏上迦太基本土的羅馬統帥,最終被迦太基雇傭的馬其頓名將打敗被俘)从狱中提出,让他同媾和使团一同前往罗马,并与他约定如果和谈成功,他和他的部下就
可以返回罗马。但如果失败的话,勒古鲁斯还要同迦太基的使团返回迦太基。勒古鲁斯答应了。公元前248年迦太基的媾和使团带着勒古鲁斯向罗马元老院表达了
媾和的愿望。元老们听完迦太基人的陈述后,便征求勒古鲁斯的意见。出呼迦太基人意料的是,勒古鲁斯发表的演讲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家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只类的
和谈论调,而是要求罗马元老院断然不能接受和谈,无论如何都要将战争进行到底,否则无数罗马市民的血就白流了。勒古鲁斯亲眼看着元老院拒绝了迦太基的和谈
要求后,甩脱痛哭的妻子阻拦的手,义无返顾地随迦太基使团返回了迦太基。迦太基的元老们对勒古鲁斯的行为恨之入骨,便下令将勒古鲁斯塞进一个圆篓子里,让
大象当球踢,直到勒古鲁斯被折磨死。
第2件事發生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戰神hannibal在普利亚 (Apulia)
行省的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之后,將之前數場戰役被俘的羅馬同盟國士兵全數放走,而將羅馬本國的士兵關押在條件極其惡劣的地牢里。某一天,被俘羅馬士兵派出一
個叫馬爾庫斯(Marcus)的百夫長去見hannibal,士兵代表說再有一周就是羅馬城里的農神節,作為羅馬人是必須要回去參加這個祭祀活動
的,hannibal想了一下,同意了并且說道:“這是你們的習俗,我必須尊重你們的意愿,這樣吧,我放你們回去參加活動,一周后你們必須回來繼續當俘
虜,直到我軍和羅馬之間達成協定為止。”
然后,hannibal將大約17000多人的羅馬俘虜交予24位carthage Sacred
Band(迦太基神圣兵團)的士兵,讓他們負責押解。一路上,羅馬士兵次序井然,既無一人逃跑,也沒有趁機作亂,而在迦太基士兵的押解下老老實實地進了羅
馬城。羅馬元老院在接到迦太基方面送出的押解令之后,竟然下令道:“任何被俘士兵,在參加活動結束后,若不回去或是私自多逗留一天,按律處斬。”就這樣,
這批俘虜在參加完活動后,又老老實實地回去當他們的俘虜去了。這樣的事例在華國人眼中,簡直就是不可思議,或者有人干脆認為,這伙人肯定是發神經
了。(笑。。。。。。)
為何會提到宋襄王和2次布匿戰爭的事呢?
是有原因的。
提到宋襄王這個現象是因為在華夏古代文獻中,但凡說到蠢,無謀,剛愎自用總能發現這個襄王的足跡,而襄王這個人物長久以來就是和千古笑柄聯系在一起。
而2次布匿戰爭提到的事,只在羅馬史學家迦圖的著作里提到(迦圖是羅馬共和時期的著名人物,其著作是《農業論》,而到了李維的記載書籍里,卻被一筆帶過,這說明好像這一類的奇事似乎和當時人文并無沖突,似乎是潛移默化的一種國與國之間的道德規范誠信守則那樣。
在古代,割據勢力爭戰逐鹿的時代,東西方都有過這類時期。但是中國人就算再怎么仁義也斷然不會同意在自己管轄的范圍里允許交戰國進行徵兵活動,但是令人覺得滑稽的就是,這種事在古代歐州國家里常常發生。
或許因為國情不同,在歐洲古代,一般的拉丁國家本國人口并不多,所以市民兵的數量特別有限。但是歐洲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對于市民兵的訓練還是十分嚴苛的。一般市民兵需要學會舞劍,盾矛攻擊和最簡單的發射弩弓。這是普通形態的國家。
另外一種形態的國家,以專門出售軍隊維持國庫。例如德意志,比利時等等。在古代歐洲戰亂年代,有一種特殊的商人,專門從事在敵國征召士兵或是雇傭
傭兵。(在歐洲,欧洲自从采邑兵役制崩溃以后,逐渐开始以雇佣兵役作为召集军队的手段。首先开始以雇佣兵作为军事主力的是意大利半岛的威尼斯,当时的主要
兵种是骑兵,当然后来也有了步兵,主要是十字弩手,mercenaries制度一直維持到了17世紀底18世紀初。)這一類特殊的商人是受國家直接控制,
他們在敵國是要受到對方國家的蓋章才能開始從事招募活動。而敵國當局會同意他們去一些比較難控制的地區或是異教徒眾多的地區進行活動,同樣,這個敵對國也
可以在對方的國家里設徵兵點。
例如在拜占庭和突厥人戰爭時代,和斯拉夫人較勁巴爾干半島時代,諸如此類的事比比皆是。而即便是不同信仰的國家,從事敵國招兵的活動也不會由此中
斷。可能是自古歐洲,非洲和近東地區的地理比較接近,似乎所有的國家都能夠接受這種特別的行為,在遠古,最出名的中立徵兵地區為克里特半島,崔波里塔尼
亞,加泰羅尼亞,塞浦瑟斯和馬薩卡。海盜們,蠻族村莊及沙漠游騎們經常被招募在實戰中進行廝殺。
而在中國,任何交戰雙方派出的策反份子統統當作細作處斬,就算是少數的叛變行為,日后也將遭到該國統治者嚴酷的屠殺,連人民一起算帳進去,如三國時代的候音宛城叛亂,魏諷叛亂等等。
于是,這個有關仁義的概念再一次地將我頭腦弄得極其混亂,讓我實在是無法給仁義這個詞做出一個真正的定義。進入到中世紀,受希臘羅馬文化影響,和受到宗教傳播的觀念,歐洲逐步建立起騎士制度和騎士精神。
騎士精神信奉于一种信仰。站在孤高的峰顶,任由风左右着已破损的衣衫,拍一拍满是土灰的铠甲,抬起沾满血渍的脸,微笑,凝望远方。名誉、礼仪、谦卑、坚毅、忠诚、骄傲、虔诚……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如别林司基指出的”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
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西方学者指出:从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传统在欧洲占上风。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
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例如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十字軍們一次次地被同盟國拜占庭愚弄,甚至被拜占庭引muslin抄后路斷開糧草補充
,在攻下安提阿城后,憤怒的博希蒙德首次拒絕拜占庭人要求歸還城市的要求最后引發大戰,被拜占庭打敗后才無奈交出該城控制權。
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
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费而赖精神品质。总之,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
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
骑士就具备了很多令人称颂的美德:作为武士,他们忠诚;作为信徒,他们谦恭;作为男人,他们纯洁;作为贵族,他们具有同情心。骑士是正义和力量的
化身,荣耀和浪漫的象征,骑士制度则成为西方的伦理标准,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时至今日,英国仍然设有骑士头衔,凡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的杰出人物,便有可能得到女王的授勋。
而反觀中國,自戰爭來看,就幾乎不存在任何的仁義行為。如張特欺騙諸葛恪說城破在一定期限外按照魏國律法規定才算無罪,最終東吳受騙敗北。中國人
在戰爭上講究出奇制勝,不擇手段,只要能達成目的不管用什么辦法能贏就是硬道理,兵法更是將這種欺詐行為描繪成一門獨特的戰爭藝術。以至于在無論對內對外
的戰爭史上,古代中國武裝力量一向沒有信義可談。唐代高仙芝,利用欺瞞的手法盡奪西域之地,最終為自己在恒羅斯兵敗埋下伏筆;
明代萬歷援朝戰爭,于戰爭開始之時就誘騙倭軍進城實行絞殺,其后果遭到小西行長的圍攻,三千精騎盡墨。。。。。。
或許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過大,在有關仁義這個話題上很難得出一個正確的觀念,西方人以重視榮譽為主,而東方人以戰爭目的最終達成為主。仁義一詞,似乎已經背離得太遠,或許也將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