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羽忠义 [复制链接]

1#
一、为义而盟。
  
  关羽杀了本处势豪,逃难江湖,闻招军破贼,前来应募,结果与刘备,张飞幸遇,交谈甚是相投,于是三人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兄弟。这是第一回开篇所述。标题不说“结拜”“结盟”,而说“结义”。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可以说,“义”起领全篇,又贯穿全篇,成为全书中的一个神眼。守义者便颂,背义者则伐,不论身在何方,皆用“义”来作褒贬的界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魏吴蜀相争,本无是非正邪之分,但小说就是要把蜀汉写作正面,曹魏定成反面,很多人对此不解以至反感,其实,这里面还是一个“义”在起作用。刘关张重义,曹操背义,曹操最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时对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悉数杀尽,并且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正是背义的宣言。作者抓了一个“义’字,也使全书有了神韵。


二、守义而战。
  
  兴兵之初,诸侯会集,共讨汉贼。刘备投奔,并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绍赐于末座。关羽张飞叉手侍立于后。恰好华雄到寨前大骂搦战,接着几名大将出寨迎战,均被华雄斩于马下。关羽请战,并非于己邀功,实为刘备争位。面对强敌,关羽不饮热酒,“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大战华雄,瞬间即胜。“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精妙的侧面描写,历来为评论家看好,正面不着一字,尽得“斩”字风流。从关羽“又手侍立于后”便能看出他对刘备“末位”的愤懑不满,斩华雄应是关羽全然为“义”而战之一证。


三、重义而动。
  
  在关羽的心目中,刘备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小沛为吕布追杀,兵败之后,刘备暂投曹操,用韬晦之计巧过难关。身在曹营,刘后园种菜,亲自浇灌,曹操却邀刘饮酒时,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惊,手中所执匙筋,不觉落于地下,后借雷声掩饰。
  
  就在煮酒论英雄之时,关羽、张飞闻知刘备被请走,立即“撞入后园,手提定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见到刘备与曹操之后,两人便按剑而立。尊刘护刘,由此可见一斑。
  
四、护义而降。
  
  刘关张早期根基不稳,不断依附他人以保全自身,又不断寻机自立,徐州、小沛几收几失。关羽自守下邳,保护着刘备妻小。曹操大军压境,张辽在关羽失城困窘之中前来劝降,晓以利害,关羽也自知不降必死。按勇士之志,可杀而不可辱,可死而不可降,但关羽正肩负着保护刘备妻小的重任,弃任而死,似有不义,因此,便有降曹一段。但关羽又不同一般降将,他要降汉不降曹,还要让刘备家小得到皇叔俸禄善赡,并且一经知晓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的投降,恐怕古今中外难找第二,但关羽就是关羽。曹操爽快答应三条之后,关羽又让曹操退军,容他人城禀告刘妻,这真有些得寸进尺。但其间全然没有一点私心私利,都在忠刘“义”上。


五、奉义而辞。
  
  关羽知晓刘备下落之后,立即辞别曹操,曹操避而不见,便不辞而别。一路上,由于没有拿到曹操文书,守将一一阻拦,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演出了流传千古的夺路之争,也写就了关羽忠义最有气势的篇章。可以说,到这里,全书对关羽忠义性格的刻画既是高潮,也是完成。
  
  在过关斩将的过程中,关羽每到关口。总是下马施礼,好言求路。总是对方不允,先行动武之时,才被迫反抗,杀将求路,对其余军士,一概晓以缘委,不予诛杀。并且把刘备的两个妻子甚是看重,精心护卫,不让出一点差错。即使受了箭伤,亦毫不怠慢,其忠义之心,着实天地可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