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孝想到的 [复制链接]

1#

纵观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十分显著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习惯。孝文化好不好,我想这和评价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必须具体地看待,历史地分析。如果硬要抽象地看待,那必然要进入认识的盲区,自己给自己带上了精神的枷锁。


  我想,孝也和任何社会事物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远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孝文化无疑对种族的繁衍、维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孝文化的作用被统治积极认识到,并积极地在全社会当中大加提倡,使其发扬光大时,孝文化也发展到了顶点。那么孝是否也像某些人所宣传的那样,具有普世价值,是万古不灭的吗?我认为不是这样。孝的实质其实就是顺从,是晚辈对长辈的顺从,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将来也会消亡的。据我所知,在近代历史中,就有两个时期是不提倡孝的,甚至是反对孝的。一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二是在毛泽东时代。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分析、总结中国的历史文化时,发现了孝文化的危害,认为它是中国人奴性意识的根源。为了反对孝文化,一些著名的学者写了很多《非孝》的文章。


  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非常优秀,但却是地道的等级文化,门第文化,等级观念是非常重的。靠什么维护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呢?其实就是靠“孝”。孝是什么?孝其实就是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下级对上级的顺从,臣子对君主的顺从。在大而化之,也是小国对大国的顺从,弱势对强权的顺从。如果没有这种在孝的名义下的顺从,等级文化是很难持续下去的。毛泽东时代为什么不提倡孝,因为毛泽东思想的一大特征就是平等,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森严。虽然在传统文化中也有对孝的制约,如:“父慈子孝”,讲究的是关系的对等性。但统治阶级的愚民教育却极大的偏重于孝,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在人们的意识中,对“孝”的看重,是远远大于对“慈”的看重的。


  长期浸润在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对于孝文化已经非常认同了,就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一样。“孝”的文化基因也已经深深地植入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孔孟文化中有“以小事大”的思想,那么反思一下我们今天种种崇洋媚外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否也有一些“孝”的意识在作祟: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民族看成是子女,是下级,是臣子,理应孝敬“洋大人”在中国表面的浮华下面,积累日深的矛盾逐渐以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暴露在世人面前。人们震惊、痛苦、挣扎……很多人也在做一些深层思考:中国难道就这样沉沦下去?!



  中国在成功地进行了政治和经济革命之后,文化革命的起点在哪里?由孝文化我想到了很多:
  1、中国的家长在潜意识里都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2、孝文化是中国家长体罚孩子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3、孝文化的指向是明确的,它使人们更加强调自己家庭的利益,而对其他人的利益则容易冷漠;孝文化下,人们不可能有大爱和博爱。
  4、孝文化所倡导的服从性,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
  5、孝文化和官文化其实是一脉相成的,人们对官员腐败的容忍,是否也有孝文化的“功劳”?
  6、孝文化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倾向于老人和辈分高的群体的,这将导致我们的社会暮气沉沉。
  7、如何改造孝文化?将孝文化中狭隘的爱升华为阶级友爱,升华为对全人类的大爱。

  没有文化革命,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成果就不会得到巩固。孝文化其实是在私有制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它虽然表面上温情脉脉,但对人的思想的毒害很大!我觉得,就中国的情况来说,文化革命的起点应首先破除抽象的孝文化。破除孝文化其实就是破私立公。一个很有“孝心”的人,一定是一个私心很重的人!我并不反对孝,因为孝也有很多积极的含义,但我反对抽象的孝,无条件的孝。那种抽象的孝,无条件的孝,其实就是一种愚孝!这种愚孝不仅无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还是培养中国人的奴性的最肥沃的土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