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节 现代化发展前景展望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历史,也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医疗需求的氛围中求发展的历史。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的发展具有了良好机遇和优越条件,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展现了广阔美好的前景。
1、中医药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进入21世纪,生物科学、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医药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由于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变化,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方面。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医疗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些年来,中医药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面对疾病谱的变化和环境污染,以及化学药品毒副作用、耐药性的影响,寄希望于中医药发挥特色优势,来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医药的传播与交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医药要想走向世界,被各国人民所接受,就必须具备符合国际上通用的解释语言、名词术语、检测方法和质控标准。只有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才能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以上可见,中医药现代化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社会和人类健康的需要。
2、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已有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医药现代化已被社会所广泛认同,并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682所,中医人员33万人,全国中医医院2001年门急诊服务量约2亿人次。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在校学生8.3万余人,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我国有94所中医药科研机构,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一批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更多地参与到中医药的科研活动中。我国现有中药工业企业1100余家,生产品种8000多个、剂型40多种;中药工业总产值547.3亿元,占医药产业的18.63%;实现利润54.8亿元,占医药产业的44.2%。
另外,我国现存的中医药典籍就有8000余种,记载的处方60000余首。资源调查表明,现有中药资源种类就有12000多种,已有200多种进行人工栽培。而且世界上有巨大的植物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为中医药世界范围的应用和研发提供了潜在的资源条件。
近年来,中医药科研人员对中医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中医“证”的现代科学基础、针刺镇痛原理和经络的研究以及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老年病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液病、皮肤病等疑难危重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戒毒也取得了可喜的苗头。基本阐明了120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通过了代表性经典方的现代研究,初步说明了中药复方多种有效组分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人体多个靶点而发挥整合调节的优越性。中药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时期,发展“现代中药”,“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等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又被国家列为重大科技专项。由国家科技部等8部门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即将颁布。这些都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3、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前景辉煌
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若干年的奋发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将呈现更加辉煌的前景。1.中医药学术水平大大提高,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有新的突破。2.中医医疗服务领域扩大、质量提高,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将形成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功能完善、服务良好的中医医疗保健体系。3.中药产业化得以实现。一系列适应国际需求的中药创新产品将不断面市,中药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和研发能力大大提高,将会形成若干代表我国中药产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中药跨国产业集团。我国中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有较大的提高,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较大贡献。 4.中医药更广泛的走向世界。
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必将融入国际主流社会,成为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医药的诊所、学校以及生产贸易机构将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及世界各地。中药的国际贸易额将大幅度提高,成为国际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服务的人群进一步扩大,为维护和增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节 全球中医药科技发展呈现3大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医药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医药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中医药科技发展呈现出向现代化中药转变、标准规范研究成为热点、多学科综合研究理论越来越深的三大新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疾病谱改变、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多、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重视传统医药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传统医药在全球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不仅亚洲国家人民对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较高(例如:日本达49%,新加坡达45%),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针灸、植物药的运用及中医医师执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并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机构对传统医药陆续通过立法途径加以管理和规范;针灸被逐步引入正规医疗之中;有些国家已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列入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并设立相关专业。
目前,全世界70多个国家制订了草药法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各种类型的传统医药机构。在需求的带动下,世界草药市场逐年扩大。据统计,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近年来,除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传统医药仍保持旺盛的需求外,北美、西欧市场亦日趋活跃,非洲、阿拉伯传统医药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当前,中医药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传统中药正在向现代中药转变。伴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各个环节。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技术也在逐渐应用于中药新药开发,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先进;现代制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剂型的改进,中药制剂已由过去的丸散膏丹向控释、缓释、靶向等现代制剂发展;各种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药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此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基因芯片等新的技术、方法也已广泛应用。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正越来越紧密,传统中药正在向现代中药转变。
中药的标准、规范研究成为热点。中药标准对于保证中药产品安全稳定、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们对中药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中药的标准规范研究受到政府、企业、研究单位的高度重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农药残、重金属含量控制、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规范化、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传统中成药品种质量标准的提升等工作已成为当前中药研究的热点。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中药质量标准正在由以单成分、单指标的质量控制向多成分、多指标的质量控制转变。
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医药理论越来越深入。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等基础理论问题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的难点和关键。从现代科学角度深入研究和揭示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将对中药的研发、生产及临床使用产生重要影响。中医药本身尚未被充分认识的丰富的科学内涵,已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兴趣。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引入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如:应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最新成果,积极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方剂配伍规律以及证候理论、药性理论等研究,探索其现代科学内涵。
第三节 基因技术、信息技术都将成为21世纪中医药研究的热点。
“中药的现代化”是大家都关注的话题。肖培根院士是我国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国际著名传统药物学家,被誉为“中草药的活字典”。肖院士认为,“中药的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最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大力开发现代中药”。而现代中药是指基于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严格按照各种标准规范 G AP、GLP、GCP、GMP等所生产,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以及“三便”(便于储存、携带和使用)等特点,符合并达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标准要求,可以在国际上广泛流通。肖院士认为,“中药的现代化”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方面是侧重于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创制一些能走向国际市场的现代中药,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目前大家90%的注意力都在这方面。另一个方面目前谈得很少,但我认为非常重要,这就是中药的基础研究。要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必须追踪国际最新研究动向,把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就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才能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基因技术、信息技术,都将成为21世纪中医药研究的热点。
基因技术与中药新药创制
肖培根院士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基因技术在新药研制方面将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开始使用基因芯片对中药进行鉴别。研究者找出某种中药品种的特定基因或 D NA序列,作为探针固定于玻片上,制成基因芯片。当一个中药样本中含有可以与之发生反应的特定基因片段时,基因芯片即可将其测试出来。如果在单片芯片上固定了足够多的来自不同中药样本的特有基因序列,此种芯片就可以用于多种中药样本的鉴别。比如中药贝母有许多种类,有些外观非常类似,但医疗属性与市场价值相差甚远,其中以川贝质量最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根据图像的不同反应,就可以迅速鉴别不同物种。不同中药样本的特异基因序列,可理解为广义的中药指纹图谱。在不远的将来,有望用生物芯片技术对不同质量、产自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季节的中药样本进行鉴别。
在后基因时代,对于基因缺陷所引起的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很多疾病,人类已经阐明了一些致病基因。这样就可以将致病基因放置到基因芯片中去,观察哪些中药的提取物能抑制或阻止某种致病基因的表达,就说明这种中药有疗效。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筛选对某一病种有效的药物。针对一些因多基因的缺陷而导致的疾病,将诞生一批根据中医配伍理论组成的复方新药,使得中医药对人体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
中草药提取物由于其成分很复杂,而且多种成分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因而难以分析其生物活性。利用基因芯片可建立方剂或药物的基因表达谱,并通过处方分析筛选优化靶标,观察不同中草药成分的作用与毒副反应,多层次揭示中草药作用机理。
信息技术很可能是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
肖培根院士说,21世纪也是信息时代,把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将使这一领域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相信,这个工作很可能是中医药的一个突破口。
传统中医药的信息量浩如烟海,中药方剂就有十万个以上,每个方剂又有几种以上的药物。加上中国可以应用的中草药有11000多种,能变化出多少种组合方式?任何其它医药领域都没有中医药那么多的信息资源。这样海量的数据,哪个天才的脑袋可以整理?信息技术必将在中药的信息高速公路化、人工智能化以及知识大众化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已有的基础上,提高中药信息网络化的水平,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整理、完善和提高,加大对国际相关数据库(如生物学、有机化学、医学等)的信息网的连接,以便高效地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重点应充实和收集各地民间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传统使用经验,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以及临床观察结果等)方面的内容,使已有的大量信息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从点线提升到三维立体的高度,以实现中药及天然药物信息的高速公路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帮助人们从传统经验和现代科研信息的大量数据中,提取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来。例如中医方剂,通过“数据库知识获取”的方法和技术,有可能从中获得大量有关单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它与其它药物在配伍后所产生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方面的规律,从而帮助人们设计出对治疗某种疾病的最佳配伍的方剂,大大提高中药和天然药物在创制新药方面的命中率。
中药的现代化是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看当前的产业化,也要有长远观点、战略眼光,重视某些基础研究。现在不抓,东西没有了,或被别人抓去了,那时再抓就来不及了。既有整体战略考虑,又有每一步的战术安排,才能保证中药沿现代化道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