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于孝的看法 [复制链接]

1#
孝的概念最初只是家族伦理道德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它的实施效力只能局限于家族范畴内部。自汉代首倡“以孝治天下”,孝才与政治结合而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手段之一,其后历代王朝争相为用。正因为孝渊源于家族,所以“孝道”的盛衰也始终与家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但王权与家族势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并且在现实中常会发生矛盾与冲突。因此,魏晋时期孝道的过分发展,必然会走向反面,威胁王权,所以随着唐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的加强,世族门阀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与这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孝先于忠”的理论也日益失去了市场。而与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相适应,治国精神的重点便由孝悌转为忠义。反映在史书中,从《隋书》开始,出现了《忠义传》,但尚排在《孝义传》之后。自《旧唐书》以下,正史中除去《五代史》、《辽史》外,无不载有《忠义传》,并皆列于《孝义》、《孝友》之前,且篇幅大大超过后者。此举决非偶然,是与中国大一统的环境相适应的。但魏晋之后的封建统治者提倡“忠”并不意味着放弃“孝”,《孝义传》在史书中还是一直存在着。因为隋唐以后门阀世族虽然逐渐没落,宗法社会的性质却并没有改变。只要家天下的性质依旧,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秩序不变,也就不会放弃对孝悌的提倡,只不过是“忠先于孝”而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