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对魏晋时期人们的影响 [复制链接]

1#

魏晋之际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东晋初期家族较王朝为重的形势在政治上更为显著,于是“孝先于忠”的理论也更为肯定,对魏晋士人的影响非常大。一个人只要孝行有亏,无论其他方面的品德有多好、职位有多高,也会遭人非议。


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世人对嵇绍的评价,嵇绍父康无罪为司马氏所杀,绍出仕父仇,虽为朝廷死之,世人对其亦褒贬不一。《世说新语笺疏》引王隐《晋书》曰:
    “嵇绍父死非罪,曾无耿介,贪位死闇主,义不足多。曾以问郗公曰:王裒之父,亦非罪死,裒独辞徵,绍不辞用,谁为多少?郗公曰:王胜于嵇。……郗鉴、王隐之论,尤为词严义正。由斯以谈,绍固不免于罪矣。”    可见嵇绍虽然被统治者视为忠臣,收入《晋书忠义传》,但在当时士人看来,他对皇室的忠心也无法抵消“不孝”的罪名。由此可见“孝先于忠”的观念对士人的影响是多么深刻!
    “孝先于忠”观念的形成使得这个时期的史书上,开始出现“孝义”、“孝友”、“孝感”、“孝行”等标目的类传,专门记述表彰以孝行名世的人物。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孝子。“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孟宗哭笋”、“陆绩怀桔”、“吴猛饲蚊”等“事迹”,就是产生于这个时代。但如此众多的孝行记录在案,并不说明世族阶层都是孝悌的楷模。曹氏、司马氏内部的骨肉相残,那里有什么孝悌可言。最高统治者尚且如此,何况他人。所以“孝”在魏晋南朝得到如此鼓吹弘扬,在君主只是一种统治权术,在世族不过是标榜自己身份的招牌。因此,魏晋时期统治者提倡孝道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