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易”的意象诠释——以《系辞转》为例的研究 [复制链接]

1#
后世对于《周易》评价,不论是“五经之首”、还是“义理之宗”,都体现其极高的根源性。 易道是整个《周易》的核心,易道阴阳交感,乾坤分位,显微皆具,上下流转,由此现生生之理。易道不仅仅是超越于万物的形而上者,也是后世哲学开显的源头。由此,在如今哲学难立的时代,对于《周易》的诠释与理解是讲好中国哲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人们安生立命之所在。《周易》以卦爻辞为主,以言传神。“系辞焉,所以告也”圣人在卦下系文辞,通过以言释象,再以象征易,由此形成鲜明的易—象—言三段式结构。故本文从“意象诠释”角度出发,以“易”释“道”,从意象关系角度对中国哲学源头进行析解。“意-象-言”结构圆融于中国哲学之中,在《周易》中不仅表现为“卦意-卦象-卦言”,还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以及表现为形上-形下、体用、本末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都不过是“意—象—言”三层次结构的流转与变通。意象圆融流转,彰显大道之理,以意象方法诠释易道,方能在纷繁复杂的易学研究中找到最初文化哲理开花的土壤。
分享 转发
TOP
2#

在《周易》之中,所有的卦画皆由两种符号形成,即阴爻和阳爻,阴爻阳爻所展示的是阴与阳及其关系。阴阳二者关系互补,万物有阴便有阳,有阳必有阴。在《系辞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一分为二即为阴阳,阴阳相合而为道,二者皆是大道所显的一体两面。在阴阳的广泛意义下,如善恶、好坏、刚柔、天地、日月、男女等,都呈现为此种相反相成的概念意义。阴阳相感相生而道明,在《周易》之中,六爻全阳为乾,六爻全阴为坤,孔子将乾坤二者视为易之门户:“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阳坤阴,阴阳相互交感而合德,乾坤刚柔而生万象,由此,乾坤阴阳贯通天地,为周易枢纽与门户,显万象而通易道之德。《系辞传》有言:“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乾坤是《周易》的前两卦,乾卦强调健行的自强不息精神,坤卦强调柔顺的厚德载物精神。《系辞传》常以乾坤释道,如在最初便提出乾坤阴阳以定位,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又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即通过天高地低的自然现象来象征乾阳坤阴的不同位。天象变动不居,地下静止不已,以天象乾,乾德为健;以地象坤,坤德为顺。由此乾动坤静,阳阴刚柔得分,若知乾坤便明险阻。“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乾坤本在,一经陈列人们便能自觉意识到高低贵贱之分;而易道也本在,经乾坤陈列而自然显现。
TOP
3#

乾坤呈道,阴阳相生自然成万物。但《系辞传》以乾坤象道,又以天地象乾坤,那乾坤究竟算形上者还是形下物?“《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由意象诠释可知,此中形成了“易-象-像”的三者结构关系。易即大道本身,而易以乾坤为象,乾坤以天地为像。天的德性是刚健不息,地的德性是厚德载物。“天地之大德曰生”,此“生”便是易道,由此易道借天地象乾坤,乾坤显立则大道显立。“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因此乾坤合德阴阳,乾健坤顺也就通天地神明而自显易道。《系辞传》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言“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乾坤无形无物,定然不是形而下者之像,乾坤既显易道,又通形下之物,由此可见乾坤在整个大道结构中起着流转变通的角色与作用。换句话说,乾坤乃沟通形上、形下之桥梁。易道的彰显通过乾坤,乾坤而又健顺万物。此健顺之德便是易道之体现,健顺之德的体现便在万物上。“神无方而《易》无体”,易道不偏不过、不遗不失、包含万物,流转变化于万物之中。易道无体无方,在万物中显其易理,故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道“显诸仁,藏诸用”,圆融于事物之中,神其通用,它并非形下界追求的思与为,易道因自然而自得,乾阳坤阴相感而会通万物。如此说来,“易-象-像”三者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易象浑圆流转,一三三一。因此,乾坤阴阳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易道本身,随即乾坤阴阳变化交感,作万物而显生生,乾坤健顺之德即为形而上,乾坤所生的万物即为形而下。因此,通过“易-象-像”的意象诠释方法,便可从万物流行变化中体悟易道。
TOP
4#

在《周易》之中,意象的流行结构还具体表现为“卦德-卦象-卦辞”。在《周易》八卦之中,一卦往往由卦名、卦象、卦辞组成,卦名尽显背后的卦德,“卦德”即为意象结构中的“意”,也就是其变化流转的根本之“易”,然不论“卦德”、“意”、“易”皆指背后的大道所在。而卦象则是卦画所采用的取象。六十四卦卦卦不同,由此卦象不同,各卦皆由不同卦象以尽卦意。而每卦皆系卦辞,每爻皆系爻辞,卦爻辞皆属言论,以卦爻占变,“当与不当”吉凶相生。故曰“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故圣人作易,以言释象,以象会意,三者圆融无分。若无“言”,则意象不得以尽释;若无“象”,则大道无法显现;若无“易道”之“意”,那言象不过徒有其表,不得尽释。因此在“意-象-言”结构或者说“易-象-像”结构之中,三者缺一不可,圆融相生。
TOP
5#

《周易》卦有卦象爻有吉凶,易道随缘变化,流转不息,易道混沦,但圆融无碍。易在根源上有其超越性所在,但同时也具有普遍性。从超越性上讲,易道即是最本源的形而上者,即“形而上者谓之道”,无论形下世界怎么变化流转,道之所在便是其不变之根所在,即“不易”。而易道显现在形下界,便体现为流转不息的生生之易,故言“形而下者谓之器”。万物有生有死,死亡伴随着新的生机,而在日月流转的变化过程中,时空变动,古往今来,无不体现着道之“变易”。而大道至简,无论变化与否,都归于其中,至简之理,“简则易从”,大道的简易能使人明白其理,而人也能通过言象得易,也能尽意而行道。此为“易简”。从“易简”来看,易道流变于万物之中,故从万物便能窥易道之端倪。
TOP
6#

然易道流转变通无常,它不是具体形下之物,并非有形有象,常人难以捕捉到道之变与不变,不能像形下事物一样对其进行具体把握,但是它也并非不可得。人们若想通达于易,便只能通过圣人所作《周易》中的形与象来进行学习体悟。因此,圣人观易作易,让常人得以明道而知吉凶,由此贯通常人与易道,形成一个易道—圣人—常人的纵向结构,故圣人作易是贯通形上与形下的关键一脉。而圣人观物取象,寻言观象,立象尽意,以象的流转变通来展示易道变化的流行展开,由此向世人阐发《周易》的幽微真理。
TOP
7#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易道本无吉凶,各种现象不过都是易道运动的自然流露,吉凶自然而然,但吉凶呈现在人类界,便会有善恶得失。“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所成之性便是易道的贯通与承接。换句话说,个人能与天地合德即“万物一体之境”,便是继善成性,由此推而行之,个人能树德成功,能立弘大事业。然“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然而人之所见皆不同,仁者所见曰“仁”,知者所见曰“智”,百姓所见皆藏于日用之中。因此对于易道的开显,则需要一个所见最高者来表达,即圣人来作易,由此沟通须臾变化的易道和常人所见的形下世界。“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圣人是对易理最为深研的人,如此通易,知形而上,贯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而圣人正是在见到幽深易理之后,通过取法效仿将周易义理阐释与形容出来,“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且系爻辞以“告”也,定吉凶以“断”也。“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由此《周易》问世,推而行之,以推动天下事业之发展。而人们能通过圣人所察之象与所系之辞,判定自身所处状况,达到趋吉避凶的效果与目的。故“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天地设位,圣人依此而创成《周易》,且广其理而推其用,于是人的思虑谋划沟通了鬼神,连寻常百姓也能观其道显,推其功用。故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TOP
8#

而圣人作易并非随意强加或胡乱释道,而是“观其会通”,取象于世间万物,以象尽易道之意。从整体来看,《周易》文本取象诸多。如《象传·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乾卦之中,整体以天为卦象,以天的刚健来形容“自强不息”的君子乾德;《象传·坤》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坤卦之中,整体以地为卦象,用地的顺来形容坤厚载万物的美德。是故“圣人立象以尽意”,以象显易,以象明其意。
易道生阴阳,阴阳相动而乾坤显,由此八卦相生,六十四卦相衍。而卦中最基础的八卦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说卦传》中提到:“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以上通过阐述八卦基本内涵,来述说卦之名及卦之德。但《说卦传》接着下一章就提出了此八种卦的象:“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以马之健象其精神,坤用牛之顺来象,震以龙之动象其动之精神,巽以鸡之鸣来象其号令,坎以猪之陷来象其处水渎之中,以雉之附丽来象离,以狗之善守来象艮之止,以羊之悦人而象兑。“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作易者通过观察天地万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取用不同的物与象,来具体说明乾坤易道之意。在《周易》之中,一个卦有不同的象,《说卦传》中列举了八个基本卦的不同物象,如乾“为天,为圜,为君,为夫,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乾之精神为健,却对应着如此多的象,但并非是想以此来说明象的不确定性,而是作者用不同的象来凸显易道之变化,然不论如何变,都不过是一个精神的多种方面。“天”阳性而又刚健,故世人常以天之象来诉乾之精神;而“为圜”则是取其周流不息之义,来形容乾之运动流转;“为君,为夫”则是以人类社会中君与夫之刚位来比其内在精神;而“玉”、“金”、“冰”、“大赤”等象,则皆示其纯粹刚健之义。故《尚氏学》有言:“金玉,象其纯粹;西北不周风,阴寒之地,故为寒冰;乾舍于离,南方火,故为大赤。”而“良马”、“老马”、“瘠马”、“驳马”等,皆取马之健行之象,与乾健精神相和。而“为木果”则是“树木果实包含阳健之‘仁’于心,春来复生,繁衍不止,似合‘乾,健’义。”[ 《周易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0页。]不同的卦有其对应的不同物象,它们都共同指向背后那深刻意义的卦德。从意象结构来看,“乾坤”为“象”,其所含卦德皆“同出而异名”。乾为刚健即一种向上的力量;坤为顺成即一种向下的力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因此物之生成需乾坤共作,乾为生化原则即万物之初始,坤为终成原则即万物所成之模样。“乾坤”所含卦德都为“生”,此“生”便为易道。圣人取用不同的象来言明卦之意,由此可知象与象之间虽不同但能互相流转变化,换句话说,“象”之多样性在于 “不易”之理。因此“象”之流转则是沟通形上之易与形下之言的关键所在。
TOP
9#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天、地、人”是三才之道。而卦中六爻皆由下而上“两之”而成。人在天之下,在地之上,由此而象八卦。但地虽然处于人之下,但是地与天的性质一致,都是乾坤之象,是形而上者。人在天地之中,但确是形而下者。但是形上与形下并非不可通。易道流转,不仅变化多端,但其本身的衍化流行也是“圆通”的,易由言释象,由象释道。而大道由上往下贯通,故人是能沟通形上形下之所在。而言辞对于人了解意象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用”处。大道易显,人以《周易》所言明象得意,由此知天地乾坤之道而立人之道。
TOP
10#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乾坤是易道精髓,乾坤分而显易,乾坤交感辉映,由此在运动变化之中化生万物。乾坤虽分而显易,但其中的“分位”便已明晰自然。八卦六爻之中,六二、九五处中位,其余爻皆不当位。若爻既中且正,那么此爻吉凶自明。如乾卦的九五爻中,爻辞言“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爻在乾卦中处“君位”,是最吉之爻,巨龙腾飞在天,喻示着事物发展到最理想状态,无往而不利,利见天下大人。而在坤卦中,六二爻辞曰:“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传》释曰:“‘不习无不利’,地道之光也”,六二既中且正,在全卦之中最为纯粹自然,最能凸显坤卦的厚顺之德。因此分与位在周易中极为重要。《系辞传》借孔子言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祟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易》之理至善至美,人们在易理之中知晓天地尊卑,知智慧之崇高,明礼节需谦卑,由此通过不断存养德性来寻求易道之门。因此,后世人们常引《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人成仁成圣的个人精神与品质的榜样所在。
TOP
11#

天乾在上,地坤在下,人在其中,此便是合天、地、人的“三才之道也”。人处在天地之中,便更加设身处地地明了天的健与动,地的厚与德。易道有分j阴阳,天地有分健顺,人于其中自然也有分。《周易》分位的“体”的思想,落实在中国古代人类社会中便极现其“用”之色彩。从古自今,人们便讲究“在其位,谋其事”,大人有大人之事,小人有小人之事。不可错乱分位以下扰上。但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反例,如明朝中后期宦官乱政,小人得其位掌其权乱其政,最后导致社会愈发腐败溃烂,民不得其乐反受其害。而分位思想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尊卑体系。相较于底层人的卑贱,天子则尊贵无比,王权至上,天子处尊位,臣民处低位,由此形成从天子到百姓由上而下严格的等级体系,在整个社会体系之中尊卑贵贱十分凸显。乾坤尊卑思想在男女关系之中也有极大影响,男子性阳,尚阳刚,女子性阴,趋柔顺,女性对于男性处于依附地位,男性对于女性则处于主宰地位。由此可见,易道乾坤阴阳的分位思想对于维护古代社会秩序发挥了极大之用。
TOP
12#

而圣人卦下系爻辞以明吉凶,是故吉凶辨而人之道显。“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语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周易》除了义理的一方面,还有占筮用的一方面。圣人精通占筮,“知来藏往”,定吉凶忧虞,与民同患。“《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为圣人忧患之作,强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已及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系辞传》有言:“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始终,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故圣人作《周易》的目的主要是让世人对任何处境、遭遇都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惧危”之意,因为惧意与危机感,想要趋吉避凶,则审慎行事,终无厉无咎。如《周易·大过》中,“初六,借用白茅,无咎。”用洁白干净的茅草来盛放尊者的物品,必无咎害。孔子在《系辞传》中也提到无咎害的原因是因为“慎之至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审慎对待则无所谓过失,此则是《周易》所警示人们的易之道也。明白这一易之道的核心之后,心怀惧意审慎度事,便能无咎无难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TOP
13#

在《周易》具体卦爻辞中,“贞吉”出现频率较多。如《比卦》中六四爻:“六四,外比之,贞吉。”即六四在外依靠居上的九五贤主,守持正固便能获得吉祥。又如《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随卦》“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临卦》“初九,咸临,贞吉。”、《颐卦》“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以上的“贞吉”都是正固吉祥的意思。故守持正固以获得吉祥是周易中一个重要的判词,人若不明晰自己当下情形,执意去为,不守正道便会趋于危险。然凡事发生,必有吉凶。故《周易》以卦象示吉凶,人通过《周易》卜筮从而知晓当下境遇与情形。但需掌握《周易》大道之精神,即乾坤之基本精神:乾之自强不息与坤之厚德载物。人生之路,充满着坎坷与波折,并非每次都能很好地趋吉避凶,但掌握易之精神之后,便能了解世事无常人之吉凶,不过都是大道之显现,便能知晓易之三义的的规律。
TOP
14#

易道本无吉凶,吉凶是其自然的显现,而圣人以言载道,占辞分明,吉凶自辨。世人在明晰其道后,便能由此广悉天地阴阳,从而调和自身状态与处境。如在蒙卦中,圣人占六五爻为吉,爻辞曰:“六五,童蒙,吉。”六五时童蒙对蒙师恭顺谦逊,故系爻辞为吉。而整个蒙卦则圣人通易显易,从而对世人处理师生关系、教与学的一种指引。又如在比卦中,圣人占上六爻为凶,爻辞曰:“上六,比之无首,凶。”是因为比卦的上六爻无首而居后,无所依附故曰凶。而占筮出的比卦则是向世人警示对于主从、尊卑关系的处理需要谨慎对待。因此圣人系爻辞以“告”世人,世人学易而通其理,由言而明象,由象而明意,明体而达用。因此,要把握“易道”便首先要从爻辞入手,从辞中明“象”进而知“道”。故而再意象诠释方法中即“意-象-言”三者结构中是举一涵三,一三三一的圆融结构。说“言”便以涵“象”,说“象”便以涵“意”。故而才能从“言”中得“象”,“象”中明“意”。“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因此,学易精理,玩味爻辞占筮,便能掌握世间规律与法则,观其所向,获得立身处世的安稳,符合周易之道且中正其位,从而达到欲至则至,天佑吉利。故世人可以通过卦辞以及形而下的物象了解背后的卦意,由此掌握周易哲学的最高精髓所在,并对其智慧加以学习与运用,从而在天地之间立足人之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