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齐物论》有感 [复制链接]

1#
南郭子綦(师)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状态(似丧其耦),让颜成子游(徒)颇有惊诧,学生便询问老师,为什么会有这种“形如枯槁,心如死灰”的状态呢?首先,南郭子綦肯定了弟子的好学好问,他解释说,这种特别的状态,就是“吾丧我”,并提出三个观念,人籁,地籁,天籁,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状态,籁是竹制的中空乐器,引申为空虚之处发出的声响。
当子綦老师提出了令人费解的三个“籁”后,弟子颜成子游进一步地讨教其由来,敢问“其方”。子綦便描述了一场风吹大地的万端景象,大地由于在地势地形上的千差万别,风的声音也是忽仰忽抑,跌宕起伏。文中运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非常精彩,也使得子游明白,原来地籁就是众窍,自然界中的孔窍洞穴。人籁(竹制乐器,一种管箫)是人造出来的音乐,虽带有人之私意,也算是模仿天地之音而来(风与孔洞的交互作用)。所谓天籁,“吹万不同,使其自己”,就是风吹万般孔窍而成其音,风从天来,风吹地响,无论如何地变化多端,毕竟风的性质是相同的,天籁,就像人所具有的生命动能一样,风生水起,其中表现出的强弱高低,则是因人而异,各自受命不同而已,“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一切都是出其自然,差异变化也是自然而然。
如果再做进一步的引申理解:人籁——人的主观意识,地籁——物界的客体存在,天籁——主客体相摩相荡以成其音,各正性命之喻。吾丧我,“吾”犹如天籁之音,“我”或如人籁之响,我具有很多主观性,个人的私意情感喜好等等,会产生偏执,“吾”可谓“大”,克服了“小我”在感性和认知上的个体局限,进入天人为一的大我意识,体天地,合内外,或就是古代哲人常常提到的“大其心”。所以,存吾之大,克我之私,便是“吾丧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