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观阁登楼话“知行” [复制链接]

1#
      不久前,我忽然兴致而来,一个人背起背包,奔向了长沙江西,其实,这与我读过的一本书《走出中世纪》有密切的关系,也与自己曾工作的学校校名中的“知行”二字有着内在的牵连。将近500年前,晚明伟大的心学家王阳明在江西多次讲学,对江西学风士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呢?
       当时,一位今天很有名而那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沿海乃至内陆各地传教遭遇重重阻碍艰难之后转站江西,在江西,他的传教事业找到了重大的突破。今日看来,这种突破乃与阳明所倡导的知行观念有着深刻的必然联系。
       在阳明看来,理在心中,而不在物中,既然如此,每一个人便具有着阐发真理提出创见的可能性,他的思想也便具有着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和价值潜能。一个人,只要认定自己的想法是不错的,就下去好好的做,真知必能行,假知必不能行.......这一系列个性化原创性的观点,带来了江西一带学风的创新突破,人们对于新思想新观念从此更多了一份宽容关注和开明。利玛窦来到江西,他出奇的发现他的很多观点竟然获得了当地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的青睐和理解,在其他地方,却很难做到。在江西,他的传教事业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在这一过程之中,中西文化也展开了深入而有价值的冲撞交流组合和创新。
      于今日看来,阳明之心学,以致知行合一之观念,无不带有文化相对主义的色彩,抑颇为类似于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观念主张,这对于抨击教条推动观念革新价值进步和社会发展无疑具有着深沉的推动作用,观念的自由组合,必然带来思维的撞击冲突组合以致创新,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思想正是在此过程中得以孕育新生,多元的并存共振带来了思想的进步观念的进步,社会的文明也便逐渐向前推进。其实,今日美国社会的创造性如此之强大,与其观念的多元并存有极大之关系,再看五百年前之晚明,中国内陆之江西,当时江西风气之开明,与今日之美国,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一千三百多年前,初唐俊杰王勃在江西滕王阁上作了一篇流传千古闪耀至今的伟大序文;将近五百年后的宋朝,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推行了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变革,他原是江西人士;再约五百年后,对日本产生几个世纪影响的王阳明,在江西亦留下了其革新思想带来的风气巨变。
         今日,当我追踪“知行观念”的历史渊源,拜倒在岳麓山下,一睹理学大师朱熹的千年音容,思其“知难行易”之指教;再游于江西,想象五百年前阳明在此地讲授其心学,言传其“知行合一”的伟大观念,如同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壮游中国,虽不曾有史家之手笔,然此境此遇之体验,也许能让我对于知行名号之由来,更多一些全面的了解和深邃的触摸追忆。
      甲午战后,大批中国留学生由鸦片战后的欧美路线改为日本路线,其时发生有一事,一日一群中国留日学生听一位日本长者讲述心得经验,这位日本长者讲道,“其实,你们中国人不必来日本学习,我们几百年来都在学习你们中国阳明的思想,特别是他的知行合一…….”其中,有一名留日学生,听到这番演讲,很受震动,回国后,他身体力行,发起了辛亥革命再造共和改造中国的伟大实践。他就是国父——孙中山先生。
         对于知行二字,我一直都有着各种疑惑,对于以前所学的种种与之相关的观点,很长时间只是一种知识上的积累,而今寻踪返源,也许会有那么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认识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