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孝”没有得到好的推广,没有得到好的继承,反而出现了“四化”的情况?这是一则中国传统品质被人们遗忘的典型实例!
老湿说,孝道的“四化”有淡化、虚化、弱化、异化。
观念淡化:青少年认为“孝“是封建的东西,过时了,没什么用了;
亲情虚化:当我们去上大学、外出打工,长时间不接触父母,产生代沟;
功能弱化:传统文化在衰弱,孝道教育的实施缺乏应有的氛围;
行为异化:父母健在时,不上门不给钱,等到去世时才兴师动众摆酒请客。
今天,关于“孝”的东西不是最潮的,“自由”才是年轻人追捧的,挂嘴边的话题。
我想,当代社会的“孝“已经不是人们闲暇时候的谈资,而是隐退为一种人们内在的、不显摆的一种精神。(我希望是这样的。)
在古代中国,有守孝的说法。当父母亡故以后,我们要守孝三年,这个守孝不是在家里,而是要到父母的坟前,搭一个芦席棚子,在那个地方,待在父母坟前守候着。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在三岁之前,你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所以你要还父母这个情。
那么今天,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做,替代的做法是每年的清明节全家人一起到坟前为他们烧香,我想,这便是我们对现代文明做出的反映吧。
我还希望,今天的“孝”,是永远存在每个人的心中的。
今日少年明日老,转眼又成白头翁。早晨出门一把锁,傍晚进门一盏灯。
这种情景是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年轻人在外打工上班,其实有部分原因是为了给父母更好的生活,这不正是“孝“的最好表现吗?
“孝“文化的缺失,不可否认,有其不可避免的封建劣势所在,但我认为还是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甚至是,当代不成熟的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摈弃,非常可惜。
只是岁月推移时过境迁,没有什么东西不被改变。风俗习惯、表达形式可以变 ,但人的一些好的核心品质应该保存着。
该扶老人的就扶,该让座的就让座,该还钱包的就归还,该干什么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