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儒家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孔子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孔子的学生曾子说:“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推行仁道于天下、引导万民于正途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孟子称“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范仲淹更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又如此兼济天下、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传统民族精神的耀眼瑰宝。2008年3月,一年一度的“亚洲商业论坛”在哈佛大学召开年会,探讨亚洲与全球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邀请亚洲和全球知名的企业家与政治家前来参加。出人意料的是,一手缔造了中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与全球液体领域的冠军的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被邀请进行的主旨演讲却并非蒙牛“火箭速度”背后的商业传奇,而是“中国企业与社会责任”。2005年将其拥有的市值达40亿港元的“中国蒙牛”股份全部捐献出来,成立老牛基金会,致力于发展公益和慈善事业;从2006年开始,蒙牛就联合多家组织机构和社会团体发起了“中国牛奶爱心行动”,两年中总投入2亿,为1000所贫困小学免费赠送蒙牛牛奶;2007年,蒙牛继续加大对产业链的支持,几次调高原奶收购价,保障奶农利益。牛根生根据自己的社会责任实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企业社会责任观。认为“一张支票不等于尽到了一份责任,将企业和企业家的公益投入变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才是企业真正的社会责任”。牛根生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在西方社会与媒体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国际媒体的报道中,人们普遍认为,儒家学说的深厚影响,是牛根生等成功者积极回报社会的“文化基因”。从“为利润而发展”延伸到“以和谐促发展”,把企业的成长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中国经济腾飞的历史征程中,蒙牛独特的发展观,不仅让全社会从蒙牛的行动中受益,也为蒙牛向世界级品牌迈进铺就了一条坚实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