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一种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表现手段于一体的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中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戏曲文化,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各种剧种。
除全国性剧种之外,还有南北方诸多剧种,比如北方朴实豪放的秦腔、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通俗易懂的评剧等;南方细腻真实的川剧、灵活舒展的湘剧、唱腔优美的黄梅戏等。风格各异、特点鲜明的各大剧种皆是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影响了当时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意识和认知,是中国无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虽然产生较古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晚,却是唯一任然存活于今日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种艺术。戏曲音乐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乐舞和俳优,汉代的歌舞戏、角抵戏,隋唐的拔头、代面、踏摇娘、参军戏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历数个朝代的进化和发展之后,在12世纪前后形成的宋杂剧和金院本,被认为是戏曲艺术的形成。
不同剧种、剧目的戏曲风格多样,旋律或悠扬,或激昂,包涵作曲家的情感,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对故事生动的描述,使得大学生的心理能产生共鸣,尝试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从对音乐欣赏的美感阶段进入到感性阶段,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水平。同时不少戏曲作品中都塑造了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凸显出人物优秀美好的品质,大学生在对其的欣赏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从内心深处理解人物和认识作者,学习其优良品德。
通过学习和鉴赏中国戏曲,有利于个人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戏曲传播所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戏曲中所创造的唯美艺术世界和表演者的精神品质,则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会欣赏美,体验美,追求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