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仁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仁爱最高的境界,就是程颢所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译: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做公务,不能使别人怨恨,在家中,也不要使人怨恨。”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子张向孔子询问仁道。孔子道:“能够在天下施行五种德行,便是仁了。”子张又进一步问内容是什么,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庄重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施:给予。济:救济。譬:比喻。也已:相当于“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wu)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贫和贱是人们所嫌弃的,不通过正当途径,即便处于贫贱之中,也不自我嫌弃。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德,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仁就是先付出艰难的劳动,然后才获取,这就可以称为仁了。”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着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献媚,这样的人缺乏仁德。”
子曰:“知者乐(yao)水,仁者乐(ya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e),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 仁远离我吗?我想做到仁,仁就来到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志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游习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孟子说:“同情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
孟子曰:“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译:孟子说:“仁义之人不可战胜。”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译:孟子说:“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是仁;羞耻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界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不过未曾思索罢了。”
《中庸》第二十七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译:所以君子尊崇德性,注重学问,达到广大的境地,详尽细微之处,达到高明的极点,推行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