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仁说 [复制链接]

1#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学说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的思想。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又包含着道德理 想与人的知识水平、智慧力量的相互依存与统一,同时还包含着道德信念与情感、意志的统一。正是孔子的这一“仁智统一”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 础,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2#

从仁合一之全德说仁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仁”是情感上的“心安”,仁本来就在心中,“安”是自安,即以仁为安。只有自己心中充满了仁,按照仁的要求去做,才能心安,从外面得来的东西,不能说心安。比如说,我得到了某种知识或某种东西,不能说安于知识或安于某种东西,只有符合心中之仁,才能说心安。安是一种情感状态,一种心理感受,也是一种自我评价。一个人做了符合仁的事,就自然能够心安,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愧疚;如果做了违反仁心的事,就不能心安,会受到谴责而感到愧疚,真时就需要“内自讼”,做到“内省不疚”
TOP
3#

仁与知的关系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有时是仁知合说,有时是仁知分说,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说法。在仁知合说的情况下,仁就是心德或心之全德,其中包含了知的成分,但以情感为基本内容。
最后编辑武科大郭珈境 最后编辑于 2016-11-04 23:39:59
TOP
4#

如果喜欢有智慧而又不愿意学习,就会空荡荡的无所得。仁德不仅需要“安仁”,即情感上安于仁,而且需要“利仁”,即智性上利于仁,为的是避免盲目性,不至于使仁成为无原则的情感冲动或小恩小惠之类的东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